荀子

影响中华几千年的巨人荀子

发布时间:2020/9/15 15:41:59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孔子是影响中国文化最大的,但细细说来,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外儒内法,儒家只是道德的外衣,实际是法家的体制。   而说到法家,就不得不说荀子。   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这两个人对秦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

天,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形体的天,一层是对上帝的代称。天是上帝的脚凳,用天来代指上帝,就像用“足下”代称“您”。周朝人说天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代指上帝。比如,孔子说“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这里的上帝不同于西方的上帝。   到荀子那里,上帝进一步隐退在他的秩序之后,而不直接与人类相面对。荀子宣扬一种上帝和人类的“无关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的“无关论”依然是对孔学的一种发展。其逻辑是:上帝已经制定了人类和宇宙万物的秩序,他就无为而治,不必直接面对和干涉人类,伦理和秩序代替了上帝,上帝隐退在伦理和秩序之后。这种“隐退效应”是由天命的有效性引发的——天命是有效的,既然如此,人类所应该做的就是遵行天命在人间好好活着,不必想着进天国得永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从秩序之天的角度看,荀子的话并不说是错,但他太看重伦理秩序而切断天人之联系。这种天和人的断绝关系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在上帝的秩序之中,就不需要上帝的直接出面。      荀子于此处显示出一个“强力疾作”的理性主义者的自信。荀子最看重的是人世间的伦理秩序,所以他最看重的是上帝的成命而不是上帝本身,所以他不需要上帝。相比需要上帝的基督徒,荀子是狂妄的吗?不是。我们只要认识到荀子的内在逻辑,我们会发现,荀子倒是本分而谦卑的,而崇拜神的基督徒则是狂妄而不安分的。不在人间尊天命尽本分,反而总想着升上天堂和神一样永生,这不是极度的不安分和狂妄无礼吗?      荀子之所以主张性恶说,正于此有关。荀子太看重外在的秩序,人不是生下来就能守秩序的,后来能遵守秩序是被教育出来的,所以得出荀子的结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这些特征让学者以为他有法家倾向,但荀子认为礼大于法,社会文明大于国家机器,又表明他的确不是法家而是儒家。      中国人过早地从上帝那里领会出了伦理和秩序,从而不需要上帝的直接干涉,上帝也就隐退到他自己的秩序之后了,所以周朝人上帝信仰本来就不如希伯来人那么强烈,那么需要上帝直接出手。中国人并未杀死上帝,上帝只是隐退在他所创造的秩序之后了。人类活在上帝的秩序之中,就像鱼活在水中,这就是庄子向往的“鱼之乐”的境界。         荀子之所以宣扬“不求知天”,是因为上帝是以秩序无为而治的。上帝在荀子那里只是宇宙万物的第一推动力,然后他就退到幕后了。荀子只需要天命而不需要上帝,圣人就是最能认知天命,体现伦理秩序的人。所以,荀子认为圣人是最高明的。而在墨子那里,圣人和鬼神相比就像聋子瞎子,即便在最推崇孔子的孟子那里,圣人也没有获得如此的标准。之所以发生这种奇怪的情况,是由于三者对外在的伦理秩序的重视程度不同。圣人是伦理秩序的最高体现,越是重视伦理秩序,就越是尊崇圣人。

孔子所言之天为主宰之天;孟子所言之天,有时为主宰之天,有时为运命之天,有时为义理之天;荀子所言之天,则为自然之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故,荀子常被视为儒家当中自然主义一流。这就决定了在儒家思想折入宋明理学这个阶段,荀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在义理之辩的冲击下被边沿化。荀子自然之天,在宋明理学几乎找不到回应。

又如,荀子之“性恶”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这种“性恶”之说,在宋明理学成为儒家后期主流之后,也渐渐成为孟子“性善”的反动面而处于被冷落的地位。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帝师荀子》:“荀子出生在战国晚期,赵国是当时的中原大国和强国,邯郸与当时的临淄、咸阳、大梁等城并称五大都会,在某种意义上,邯郸即是赵国的代名词。司马迁写《史记》时,原来意义上的赵国已不复存在,刘邦封自己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其封地就是邯郸。此时河南的中牟、山西的安泽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特别是山西的安泽,本来属于韩国,后归赵国。司马迁又是严谨的史学家,在《孟轲、荀卿列传》中称荀子为赵人就是说他是邯郸人。

《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关于春秋时期荀氏的记载见于(桓王)十三年(公元前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左传》僖公九年《传》正有“荀息”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荀息,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

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荀寅在与赵鞅的斗争失败后,中行氏族人为了避祸,又纷纷改回荀氏,这就是赵国荀氏的由来。

游学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

荀子

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

他曾入秦,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位于安泽县况山上的荀子塑像

荀子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梁启超胞弟)。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传世名言

《劝学》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劝学》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荣辱》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荣辱》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荣辱》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荣辱》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荣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荣辱》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荣辱》

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荣辱》

《不苟》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不苟》

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不苟》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骄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摒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不苟》

怏怏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譬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剸行也。——《不苟》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

挂于患而欲谨,则无益矣。——《不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

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不苟》

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不苟》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不苟》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不苟》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不苟》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与及圣人之言。——《不苟》

《非相》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部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非相》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非相》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非相》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yi)。——《非相》

其他

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知而无法,勇而无惮,察辩而操僻,淫大而用乏,好奸而与众,利足而迷,负石而坠,是天下之所弃也。——《非十二子》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仲尼》

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闻,必胜;知而好谦,必贤。——《仲尼》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

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仲尼》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效》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儒效》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儒效》

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儒效》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儒效》

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儒效》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诗经》

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儒效》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儒效》

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儒效》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

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儒效》

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王制》

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王制》

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王制》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王制》

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王制》

王者者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王制》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政事乱,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王制》

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富国》

垂事养誉,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富国》

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王霸》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王霸》

国无礼则不正。——《王霸》

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王霸》

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王霸》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

以小人尙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王霸》

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

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业。——《君道》

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

治则衍及百姓,乱则不足及王公。——《君道》

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君道》

人主有六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君道》

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君道》

明主有私人以金玉珠石,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君道》

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君道》

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君道》

卿相辅佐,人主之基仗也。——《君道》

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臣道》

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后也。——《臣道》

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臣道》

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臣道》

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纣所以灭也。——《臣道》

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臣道》

仁者必敬人。……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臣道》

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臣道》

君子安于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也。——《臣道》

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议兵》

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议兵》

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寙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议兵》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议兵》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议兵》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议兵》

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议兵》

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议兵》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天论》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天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论》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买与礼义。——《天论》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天论》

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正论》

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正论》

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正论》

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正论》

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称功,罚不称罪,不详莫大焉。——《正论》

刑称罪责治,不称罪则乱。——《正论》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正论》

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论》

天下从之(礼)者治,不从之者乱;从之者暗,不从之者危;从之者存,不从之者亡。——《礼论》

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论》

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乐论》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乐论》

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乐论》

凡人之患,蔽于义曲而暗于大理。——《解蔽》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乐论》

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性恶》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性恶》

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性恶》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性恶》

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成相》

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成相》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子道》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17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