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现代教育告诉你科学的答案
网络上流行过一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看到这句话中的“原创”不由得让我想起性本善与性本恶的争辩。关于人之初的话题持续至今仍然是一个无休止的辩论。与其说人变成了“盗版”,不如说是“复刻版”。
《公孙丑上》第六章,孟子主张性善说,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孟子推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道德心理是与生俱来的。人既具有良知,在道德修养中就更具有自觉性,而不至于浑浑噩噩或自暴自弃。很少有人不知道《三字经》吧,人之初性本善出自清代诗人王应麟的《三字经》,认为人在出生时,本性就是善良的,这句与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周处除三害》:
公元三世纪中叶,义兴阳羡(今宜兴市)传颂着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
周处父亲死亡,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干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周处儿时父亲死亡,母亲过于溺爱他,使他养成了横行霸道,不懂礼节的个性。乡里还传着关于周处的民谣:“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可想而知,周处乡里人也是乡里的一个祸患,与山上猛虎、水里蛟龙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在乡里人的引导下除掉了两害,他就有孟子所说“善”中的是非之心,反省第三害的自己,最终改过自新,成为了文武双全的功臣。这个故事的转折正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生长环境的变化影响,品性和别人产生差别,同时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同时会受到本性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道德心理的影响,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永远是不充足的,人们在现有的生存环境中永远需要竞争和抢夺资源,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的恶是一直存在的。——马尔萨斯
与性本善相反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出生本性是恶的,若让人们顺着自然的趋向做去,结果只有争夺,暴乱,只有靠礼制的束缚,让人养成守礼的习惯,才能摆脱“恶”,荀子说过“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意思就是,人性是天生的,消除恶性,只有通过礼的教化,规范人的行为准则,而符合当时历史条件,即等级制度。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如果在当代这个社会就可以理解为刚出生的孩子经过后天的环境,包括社会秩序的规范、法律的制约、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学校教育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最终变成善良的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关于人性本恶的故事也有很多,西方文明受到《圣经》的影响,强调人的原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断赎罪的。总体来说,我认为,但凡有人类就存在欲望,而且这个欲望是没有底限的,但在社会环境下,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类的欲望才不至于成为洪水猛兽。我们都知道亚当夏娃的故事,《圣经》上记载:
上帝造出他的子民亚当之后,就把亚当放置在伊甸园中。后来,上帝看到亚当很孤单无趣,就想给他一个伙伴,所以上帝取了亚当的最后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伊甸园的中央,有两棵树,一棵为生命树,一棵为智慧树。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的欲望就是恶,欲望驱使着自己做坏事,上帝已经告诉子民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就会死亡,明明知道自己这样是错误的做法,可就是禁不住诱惑,控制不住自己,不择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事实上,欲望是可以控制的。有的人小时候不过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就形成了被欲望支配的后果。就像小孩子偷东西,他看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却不属于自己,父母的管教方式让孩子不敢开口说“我想要什么什么”之类的话,其实孩子自己也知道自己偷东西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教育得当,孩子慢慢的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说,回到教育上的问题,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我们不能宠着,惯着,什么都该他买。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我什么都可以不费力气的拥有,性格上会变得横行霸道,等他长大成人,得不到某些东西,可能就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是一种教育极端。
还有一种父母,除了学习用品什么很少给孩子一些喜欢想要的东西,孩子哭哭啼啼的问妈妈要时,这类父母通常被呵斥一顿,觉得都是一些无用之物。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妈妈并不爱他,长时间缺爱的孩子,对于其他人的关心会保持一定警惕,甚至会逃避,有点受宠若惊,习惯保持一定距离,渴望朋友,但更喜欢独处,向往自由,抗压能力较强,因为从小到大一直在扛,喜欢自言自语,遇事时,会自己开导自己,认为只要不是关乎生死的事,都不是大事,不擅撒娇,没有想过谁,包括父母。这是另一种教育极端。
通过上述故事,我理解出的性本善中的“善”就是人生来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道德心,其实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摸索、学习,自然形成的道德心。所谓性本恶中的“恶”就是人被无底线的欲望所控制的结果。
我认为人之初,性本无。一个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周处刚开始是因为母亲的宠溺养成了横行霸道的性格,而后来在乡里人的教育引导下成为了善人,这本身就是教育之后自然形成的结果。持有性恶论观点的人们口中所说的:孩子一出生就嚎啕大哭是恶的表现,我认为那是生命的象征;小孩子在没有人的指导下,残暴的伤害小动物,我认为那不是性本恶的表现,而是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驱使的。想必很多人小时候都伤害过小动物吧,我记得我儿时把一只癞蛤蟆吊在树上,而现在癞蛤蟆却是我最害怕的动物之一。那时候的我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存在,如果没有人给我们灌输蛇会咬人这种思想,估计小时候我也会像玩小鱼儿和蛤蟆一样玩蛇吧。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现代社会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狗狗咬人,不要摸狗狗”这样的思想,以至于孩子从小就害怕这种毛茸茸的动物。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想必很少有人不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关于《孔融让梨》还有两个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第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从这两个故事就能看出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所以说,孩子刚出生就不存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概念,如果真的存在上帝,上帝肯定会说:亲爱的子民,我给你们的宝宝都是天真可爱的,而你们呢?有的教育成了恶人小人,而有的教育成了善人圣人。孩子并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教育的结果。成长过程中可能性格会有所改变,就是因为教育方式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请先从自
己身上找原因!
椒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