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高一公益课劝学揭彦荣老师写作素材推
助力学子公益课堂
高一年级公益课
《劝学》(第三单元)
公益课程视频
《劝学》
授课教师揭彦荣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廊坊市第十二中学揭彦荣
教学目标:
1.归纳总结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了解荀子对于学习的态度,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荀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懂事以来,家长和老师跟我们唠叨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好好学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乐府长歌行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先贤圣哲也不断告诫我们要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觉得学习重要吗?我们每天学习是为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间之河,去看看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荀子的介绍:
出示PPT:
荀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昵称他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游学,任列大夫祭酒(学宫领袖)。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善于质疑,敢于突破,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尤其是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疏通文意
(一)研读第一段(首句标目,点明题旨)
文章开篇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
(二)研读第二段(学习的作用、意义)
1.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
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几个比喻隐含的喻义是: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行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板书)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研读第三段(学习的目的)
1.讨论:本段分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意思?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教师概括板书)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第二层:包括中间两句话,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组成四组比喻来说明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由上面的比喻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
(三)研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
1.让学生根据本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全段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至最后,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
2.思考: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本段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四、探究主旨
怎样理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荀子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类
2.通过学习使:普通人--君子--圣人
3.教材“君子”注释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人性恶--积善--成德――得神明――备圣心
五、归纳概括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五、布置作业
通过本文的学习,借鉴下面古人的“劝学”,请以“劝学告诉我”为题写一篇字的感悟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大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宋濂: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附:《劝学》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琪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年版。有删节)
谢谢!
主讲教师简介
揭彦荣:任教于廊坊市第十二中学,廊坊市王诚远工作室成员之一,中学一级教师,安次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安次区教学成绩先进个人。
年任现职以来,始终坚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热爱学生,团结同事。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加省、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撰写的文章获得省级三等奖、市级一等奖;优质课获得市级二等奖。
立德树人写作素材
助力学子资源共享
推送第六十四期(4.4)
箴言良句四十六期《列子》
四十六、《列子》名句及解释《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列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御寇,又名寇,亦作圄(yǔ)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1.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歧路亡羊》
译:大路因为岔路多了而走失了羊,读书人因为不能专心一致而葬送了一生。
2.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列子·杨朱》。
译:能够将船吐下的大鱼,不会在河水的支流中游动;高飞的鸿鹄,不会在污浊的池塘中栖息。
3.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列子·说符》
译:天下没有一直正确的道理,也没有一直错误的事情。
4.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列子·臆说》
译: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
5.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列子·说符》
译:形体弯,影子自然就曲;形体直,影子自然就正。品德高尚的人,美名自会远播;行为不端的地方,邪僻就容易泛滥。枉:弯曲,不直。
6.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
译:顺应时代就会昌盛,背离时代便会走向灭亡。
7.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笃也。《列子》
译:凡是求学不勤的人,定是他的志向未坚定。
8.鸠傅隼翼,羔披豹皮,类似质违,表是里非。《列子》
译:鸠鸟附着皮,虽然它们的外表很相似,但其本质却完全两样。比喻在观察事物时,应由表及里,不要被表面的东西迷住眼睛。
9.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列子》
译:所讲“人而无义”,即一个人没有真正的知识学问,以及普通哲学的修养,就是文化的修养不够,“唯食而已,是鸡狗也”,这种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那就同鸡狗禽兽没有两样。
10.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
译:天地之间,没有完美无缺憾的事物,纵使圣人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天地之间万物,没有一样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起到好的作用的。
11.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译:不预测命运,还羡慕什么长寿?不以地位高为荣,还羡慕什么名望?不追求权势,还羡慕什么地位?不贪爱富贵,还羡慕什么财物?逆:预测。矜贵:以地位高为荣。矜,珍爱。要:通“徼”,求。货:财物。
12.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日柔,不常胜之道日强。(《列子·黄帝》)
译:天下有常胜的法宝,有不常胜的法宝。常胜的法宝是柔弱,不常胜的法宝是刚强。
13.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列子·杨朱》)
译:令人们不得安宁的,因为以下四件事的缘故:长寿、名声、地位、财富。心里想着这四件事,就会畏惧鬼神、畏惧人言、畏惧权威、畏惧刑罚,这种人就是违逆自然之性的人。
14.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列子·汤问》)
译: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曲意表达的是高山;钟子期感叹道:“好啊!巍峨似绵延的泰山!”曲意表达的是流水;钟子期感叹道:“好啊!浩瀚似滚滚江河!”伯牙弹琴时所表达的,钟子期都能感悟到。
15.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列子·说符》)
译:发出的言辞美好,回响就美好;发出的言辞丑恶,回响就丑恶。
往期推送目录回顾.2.1推送内容!.2.2推送内容!.2.3推送内容!.2.4推送内容!
.2.5推送内容!.2.6推送内容!.2.7推送内容!.2.8推送内容!.2.9推送内容!.2.10疫情素材专版一!.2.11推送内容!.2.12推送内容!.2.14疫情素材专版二!.2.15疫情素材专版三!
写作范文和拟题见上期推文
(点文章底部链接即可找到)
.2.16推送内容!.2.17推送内容!.2.18推送内容!.3.15疫情素材专版四!
年的鼠年,是个不平凡的年,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到了众志成城、人才科技的团结和较量,让我们看到了读书和学习的必要和力量,因此,作为工作室,廊坊市四个名师工作室——朱凤岚、杨海燕、夏金良、王诚远——带领团队成员率先响应省、市在推迟开学期间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案和精神,从写作教学三无的言之无物,开展“立德树人”写作素材系列推送,敬请各位学子学习指摘(如有其他可写邮件发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