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人民作家张平

发布时间:2021/1/21 9:07:47   点击数:

苦难岁月成为创作的开始

  张平出生在西安,家乡则是山西新绛,地图上一个并不显眼的晋南小城。可是,将时间轴移到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的都城,数百年后,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出生在这里。

  

  年,5岁的张平随“右派”知识分子父亲从西安举家迁往新绛。在张平的童年印记中,“在学校里一直是狗崽子,初中没上完便回乡务农。挑大粪,挖水井,掏猪圈,拉粪车。”

  

  张平13岁就目睹父亲在万人大会上受批判,15岁自己在万人大会上挨批判。16岁时开始到崎岖险峻、每年死人无数的北山上拉煤,来回一趟多里,整整5天5夜。第一次回来,两腿肿得水桶一般,只能休息一天,紧接着又继续上路。

  

  然而,那段苦难岁月却又是张平文学创作的开始。“那时是右派子弟,经常挨批斗,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你是教授的儿子有文化,所以文艺类的事情都叫你去做,编戏、写剧本呀都找你。从那时就开始了写作。”张平还记得他戏剧创作的启蒙教材是《华东小戏选》,张平参考它写了一些小戏剧,谁知道写出之后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不光在公社出了名,连县里也看中了这个文艺苗子。后来张平所在的公社革委会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就把张平抽去专门写戏,就这样,张平开始在县里小有名气。

  

  年,25岁的张平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了大学后,张平才正式开始大量地读书。张平回忆说:“大部分是经典作品,可以说我系统地对文学的认识是从经典文学开始的。”大学二年级,张平的父亲摘了“右派”帽子,张平也开始尝试向各种刊物投稿。

  

  不过,对文学的热情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只要一到假期,张平依然要投入到繁重的田间劳动。在父亲摘帽那年,张平家第一次分到了5亩责任田。暑假回家,他就带着刚生完孩子的妻子,在地里昼夜奋战40多天,硬是把地里的一个长10米、宽5米、深3米多的沟壑填平,妻子累得两次晕倒,自己也整整瘦了十几斤。那一年5亩地打了两千多斤麦子,一家人围在几十袋麦子面前,哭成一团,因为“在农村挨饿近20年的日子里,做梦也没想过家里会有这么多的粮食!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我看一遍哭一遍,我觉得那写的就是我,实实在在的就是我……”张平说。

  

  生活的艰辛和初为人父的责任感给了张平不一样的创作灵感,他的处女作《祭妻》在山西《汾水》刊出,马上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选登,引起读者的   年,山西省文联的一次文艺作品座谈会在汾西县召开,在与省作协会员、汾西县县长刘郁瑞(《天网》《法撼汾西》中主人公刘郁瑞的原型)交谈时,张平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刘郁瑞和我聊起他当县委书记时惊心动魄的生活,我们谈了四天四夜,说到伤心处,他哭我也哭。”之后,张平在乡下采访了20天,创作出了《法撼汾西》。

  

  在汾西的采访过程中,张平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上访了多次,被收容了几十次。张平跟他长谈了两天两夜,老人不停地吃止痛片。他说,3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听他这样倾诉过。有一次老人跑特别远的路,跑了一夜,困了就睡在路边麦垛里,就是为了给张平送几个粽子。随后,张平根据老人的故事创作了《天网》。

  

  《法撼汾西》和《天网》给张平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和前所未有的声誉。《天网》当时发行五十多万册,至今每年仍在再版,又先后被上百家报纸连载,被数十家电台连播,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评弹、戏曲、说唱剧、广播剧、话剧等。

  

  但这种反响也给张平带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几个当地的干部对号入座,把他告到出版社所在地的丰台法院,受理这场官司的法官告知他,这场官司你必输无疑。但最终这场前后耗时十年的官司,竟然是张平赢了。胜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老百姓的支持。一审开庭后,因为是公开审理,数十家媒体对这场官司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声援信雪片般地寄往法院,寄往媒体。山西农村的几个老农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找到张平,他们从衣服深处掏出一个小包,里面包着全村人捐的2块、5块……他们把整个村里捐来的几百元塞给他,要他补补身子好好打官司,如果输了,他们就集体来北京讨说法。由于电视台的报道,张平一下子成了“名人”,挤在公共汽车上,常常有人悄悄对他说,我们都支持你,就算你输了在我们心里也是赢家。即使到今天,一想到这些场景,张平仍然止不住眼圈发热,在那段时期,正是这样一些普通、朴实的老百姓给了他力量和勇气,让他感受着一种永久的激动。张平说,“我不可能因为一种什么样的变故来改变风格,不可能因为什么样的压力,或者受到什么威胁,而改变自己的路子,我坚持写我看到的现实”,

以良知为人民写作

  张平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深入生活的结晶,是时代的回响。他在写作之前,要进行大量的采访和调查。“不熟悉,不了解,感动不了自己的人和事,我根本无法落笔。即使是在写作期间,一但有拿不准的地方,还是得不断地往下跑。”

  

  此后,张平陆续创作了《十面埋伏》《抉择》《国家干部》等作品,先后数十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盾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这些作品每一部的销量都在几十万册,而且几乎是出一部就被改编一部,被搬上荧屏、银幕和舞台,这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是很少有的。其中原因恐怕是因为张平的作品适应了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受到人民由衷的尊重与喜爱,而张平也被称为“人民作家”。他本着良知来写作,为老百姓鼓与呼,“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

  

  其中《抉择》讲述拥有上万人的大型国营企业纺织厂濒临破产,几千名即将失业的工人聚集在厂门准备上访省委,偌大城市的交通即将陷入瘫痪。临危之际,清正廉明的市长李高成只身赴工厂了解实情。经过私访,弄清了企业倒闭的祸首。正当他准备向腐败势力反击的时候,得知自己的爱妻竟是这个腐败集团中的一员。在党性与亲情面前,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小说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对腐败分子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社会上存在的花钱买官、公款嫖娼、行贿受贿、拉帮结派搞圈子等腐败行为进行了大无畏的揭露和抨击,从而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李高成痛苦的灵魂搏斗与抉择,扣人心弦。年,根据《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上映,当时的热度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并不为过。影片从暑期一直上映到国庆节期间,成本仅为万,总票房却达到1.2亿元,成为当年票房冠军。《生死抉择》也是中国有正式票房记录以来,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影片。而《抉择》也让张平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桂冠。

“反腐”作家的坚持

  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反映人民疾苦,鞭挞邪恶势力,呼唤清正廉明,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客观地观察生活,真实地描写现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坚持为人民写作的作家们也大都是坚持现实主义的作家。张平也是这样。现实主义是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的道路。

  

  张平反对那种专门寻找阴暗面,专门展览、渲染丑恶现象的所谓创作,他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在批判现实问题时,不应把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气节一起批判掉,至少要表现一部分或者一批不妥协的正面形象,在揭示深层次东西时,可以严厉反省剖析,但不能自虐,这是一个文学底线。但是他从不回避矛盾、粉饰生活。他的作品往往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对腐败分子进行无情鞭挞;总是大胆切入社会矛盾,揭示矛盾的复杂性,在滚滚烟尘和惊涛骇浪中展示历史前进的步伐。张平认为,一部直面现实的作品,如果写得不痛不痒,那还不如不写。写作只要站在国家的立场、老百姓的立场,矛盾再尖锐,社会层面揭露得再深刻,即便是焦点中的焦点也没有关系。此外,他会在作品中注入一些理想化色彩,要让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陷入困难的人得到希望。

  

  张平的成功在于他始终面向时代,关心人民,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本着良知在写作。他把   

  因为张平的作品大多与反贪、反腐有关,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他也被界定为“主旋律”的“反腐”作家。简单粗暴地给张平打上“反腐作家”、“主旋律作家”之类的标签其实是不妥的,虽然这也是一种荣誉和认可,但同时这种符号式的命名也构成了对作家作品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可能性的遮蔽。这种遮蔽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鉴于对“主旋律”之类概念本身的误读和歧义,对张平的“符号化”实际上遮蔽了其政治题材小说本身的丰富性,使人们简单地认为政治小说就是政治事件或反腐过程的简单记录,就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呈现、简单揭露或正面歌颂。二是在突出或放大其作品的政治性、故事性的同时,忽略了作品的文学性,使人误认为这类作品就是政治的一面镜子或者传声筒,政治功用强而文学性弱。如果仔细研究张平的创作,我们会发现这种遮蔽其实是非常严重的,它造成了一种普遍性的误读,这种误读现象不仅在普通大众读者中间存在,在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中也普遍存在,这一点从张平的名头很响、作品很多,但相关研究文章却很少上就可以明显看出来。可以说,张平作品的复杂性、丰富性远未被发掘和表达出来。

  

  对此,张平始终认为自己的作品都是现实题材。除了那些纯家庭小说,哪类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里能不涉及反腐的内容?对反腐题材,侦破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进行“封杀”的结果,就是这些年来,当代共产党人和时代杰出人物的正面形象几乎在电影和电视中完全消失了。要塑造一个正直的、优秀的、清廉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当代正面形象,必然要把这样的人物放在同鱼肉人民、背叛国家的腐败分子、变节分子、堕落分子的无情斗争中去展现去描绘去刻画,才会有血有肉、饱满生动、真切感人。我们的反腐败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反腐败,是在人民支持下的反腐败,我们惩治犯罪和罪犯,同样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支持下的对犯罪和罪犯的惩治,难道有什么不能公开于社会、让人民知晓的?同网络上千奇百怪的腐败和犯罪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这方面的文艺创作?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人物刻画和描写,只能让作品索然无味,最终必然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因此今天看来,被称为反腐作家,也是读者的一种认可。张平说,只要读者认可,他还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张平简历

  张平,男,汉族,祖籍山西省新绛县,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生于西安,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

  

  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八百多万字,主要作品有《祭妻》《姐姐》《凶犯》《孤儿泪》《红雪》《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等。先后数十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盾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主要作品均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由《凶犯》改编的电影《天狗》,先后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由《孤儿泪》《红雪》《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改编的影视剧,先后八次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由《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特别奖。《抉择》被评为建国五十周年献礼作品,并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被授予“人民作家”称号。

  

  曾任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协主席、民盟山西省委主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国民主同盟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六届(增选)、七届、八届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现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二届民盟中央副主席,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

最新作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68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