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荀子领导学君子是什么样的人上
领导力的来源,除了法定权威,最核心的就是能力与魅力。因此,领导力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修炼自身的能力与魅力。在古代智慧中,这一主题被称为修炼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
事实上,这是整部《荀子》中的基础议题,“君子”二字在全书中出现过次,涉及所有章节,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劝学》16次,《修身》11次,《不苟》29次,《荣辱》14次,《非相》20次,《儒效》25次,《王制》13次,《致士》11次,《礼论》20次,《大略》24次。
今天,我们先分析出现“君子”最多的一篇《荀子·不苟》中关于君子的核心观点。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荀子心目中君子是如何行为处事的,让我们得以窥见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保持中庸
就像篇名“不苟”所讲的那样,君子行为处事最基本的就是要保持中庸、不偏颇。所谓“不苟”,就是说不要随意、无原则。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的行为,不一定非要追求做很难的事;君子的言谈,不一定非要追求语出惊人;君子的名声,不一定非要追求四方流传,只有行为、言谈、名声符合了礼义的规范,做到“恰当”才是可贵的。
(1)不要为了难而刻意追求做难为之事
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申徒狄,因恨道不行而抱石投河自杀。抱着大石头投河自尽,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行为,但是,君子并不推崇这种行为,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按照礼义规则,君子道行则兼善天下,道不行则独善其身,所以投河自杀是不合礼义的,尽管很难,但君子不要为了难而刻意追求做难的事。
(2)不要为了显得自己能言善辩而刻意追求奇谈怪论
惠施、邓析都是能言善辩之人,可以搞清楚什么“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等难辩之辩,但是,君子并不推崇或赏识这样的行为,因为它们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3)不要为了追求名声而去刻意标新立异
刻意去标新立异、剑走偏锋,可能也会名声显赫,就像盗跖,凶恶、贪婪,他的名字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甚至是父母都会拿他们吓唬孩子,妇孺皆知。但是,君子并不珍视这样的名声,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所以,荀子说:君子的行为,不一定非要追求做很难的事;君子的言谈,不一定非要追求语出惊人、奇谈怪论;君子的名声,不一定非要追求四方流传。相反,君子坚守的基本准则是“中庸”,行为、言谈、名声要符合礼义的规范,保持“正中之道”,做到“恰当”、不偏不倚,才是可贵的。
按照“中庸”的规则,行为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有度、恰如其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荀子说: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也。君子宽宏大量,但也不懈怠、马虎;廉正守节,但不严苛伤人;能言善辩,但不争吵、争夺;洞察一切,但不过激;卓尔不群,但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但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和善、包容。这就可以称为“至文”——最文雅、最合乎礼义。《诗经》上说:“温柔、谦恭的人们,是以道德为根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践行礼义
如上所述,君子的行为要坚守“中正之道”,那么,怎么才能称为“正中”或“恰当”呢?以什么作为衡量标准?
对此,荀子一贯的主张就是:遵循礼义。
荀子说: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以义屈信变应故也。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奉承;公正地议论、直接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出于诋毁、挑剔;说自己的好事和美德,即使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夸、欺骗;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蒲草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刚强坚毅,没有什么地方失信,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这些都是根据道义来随机应变、知道该屈就屈、该伸就伸的缘故啊。《诗经》云:“该左就左,君子做得很得体;该右就右,君子做得很得体。”这说的就是,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
因此,君子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在于“合乎礼义”,坚守正道和公心。
三、德重于能
荀子认为,道德操守才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根本。道德操守比能力更为重要。
他说: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君子有才能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如果君子有才能,就会宽宏大量,平易近人,以平实易懂的言语、直率地启发、引导别人;如果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辅佐他人。小人如果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背理地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诽谤,倾轧、搞垮别人。
所以说:如果是君子,有才能的话,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光荣;没有才能,别人也会乐意告诉他。如果是小人,即使有才能,别人也会把向他学习看作为卑鄙;没有才能的话,别人也不愿意告诉他。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除了“能”或“不能”,“心”之大小、“知”或“愚”、“见由”或“见闭”、“喜”或“忧”、“通”或“穷”都不是衡量君子或小人区别的指标。
荀子说: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君子,和小人是相反的。君子如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