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主流思想
1.如图两位思想家经常被学者放到一起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两者在政治上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董仲舒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C.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D.两者都主张“天人感应”,重视礼仪
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提出了新儒学,因此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孔子生存年代君主专制制度还未建立,没有提出限制君主的思想,排除A项;朱熹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主张“天人感应”的是董仲舒,排除D项。
C
2.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发展,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君主集权推行仁政
B.治国应该礼法结合
C.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D.构建礼乐文明社会
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是重建社会秩序,构建礼乐文明的社会,故选D项;儒家思想对君主的要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都未涉及君主集权的问题,排除A项;在治国问题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只有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提出礼法并用,排除B项;在人性论上,孔子主张性相近,荀子主张性本恶,只有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排除C项。
D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
A.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
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
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
D.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
根据材料“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可知,材料选取春秋战国和明清之际两个社会动荡、历史转型时期,以孔孟追求天下安定、治国道理,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抨击君主专制为典型,意在说明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中的“传统道德”,排除A项;先秦时期孔孟并不主张君主专制,明清之际顾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儒学的启蒙作用”无关,排除D项。
C
4.“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这是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先秦时期某思想学派的评论。司马谈所评论的学派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
根据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可知,该学派的思想基础具有“虚无”的特点,同时“因循为用”反映该学派主张顺应这种“虚无”的根本,同时根据材料“无成势,无常形”可知,该学派认为万物是不断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认为万物本源是“道”,强调顺应自然,故选B项;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强调等级秩序,与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无成势,无常形”反映的思想不符,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无成势,无常形”反映的思想不符,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顺应时代变革,与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反映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
B
5.战国时期,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C
6.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先秦诸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