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经典第二十篇乐论篇节选十二

发布时间:2021/2/3 3:18:47   点击数:

荀木白引言

《荀子》经典被称为帝王之术,治国、益民、合生活。在当时战国末秦国初,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恶欲膨胀,各种不符实际的百家学说蹦出世面,儒家思想已经岌岌可危,荀子思想犹如一道光,受命于乱世之际,传承儒家,合并百家,形成一套“荀学”治世经典。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得其真传精髓。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集权管理制度;韩非子创立法家,奠定了中国法律根基。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1。主人亲速宾及介2,而众宾皆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皆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3,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4。工入,升歌三终5,主人献之;笙入,三终6,主人献之;间歌三终7,合乐三终8,工告乐备,遂出。二人扬觯9,乃立司正10。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11。降,说屦12升坐,修爵无数13。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14。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15。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16。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出处《荀子·乐论》注释:1此节又见于《礼记·乡饮酒义》,《礼记》把它记作孔子之言。乡:同“向(嚮)”,此指座向,指乡饮酒之礼。 2主人:指乡大夫,即主管乡中政教禁令的官。 速:即“不速之客”的“速”,召请的意思。 宾、介:都是宾客。古代乡大夫以贤能的处士作为宾客,邀请他们饮酒来商量事情。在这饮酒的礼仪中,最贤能的人叫宾,德行稍次于宾的叫介,其礼仪上的地位也次于宾,一般作为宾的辅佐;德行次于介的叫众宾,地位在宾客中最低。参见《仪礼·乡饮酒礼》及《士冠礼》注疏。 3献酬:古代主客互相敬酒,主人先向客人敬酒叫“献”,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叫“酢”[zuò音作],主人再次向客人敬酒以表答谢叫“酬”。客人向主人致答谢酒也叫“酬”。 4杀[shà音晒]:减省。 5终:将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歌唱或演奏一遍叫一终。歌三终:指把《诗·小雅》中的诗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各唱一遍。参见《礼记·乡饮酒义》疏。 6三终:指吹笙的人把《诗·小雅》中的乐曲《南陔》、《白华》、《华黍》各奏一遍。参见《礼记·乡饮酒义》疏。 7间:间隔,轮流。 间歌三终:指乐工先唱《诗·小雅》中的《鱼丽》,接着吹笙的吹奏《小雅》中的《由庚》;乐工再唱《南有嘉鱼》,吹笙的再吹《崇丘》;乐工再唱《南山有台》,吹笙的再吹《由仪》。 8合乐三终:指乐工在唱《诗·周南》中的《关睢》、《葛覃》、《卷耳》时,吹笙的同时吹奏《诗·召南》中的《鹊巢》、《采蘩》、《采蘋》。 9觯[zhì音志]:古代饮酒的圆形器皿。 10司正:专门监督正确地行使礼仪的人。 11弟:指年轻人用《礼记·乡饮酒义》孔疏,这里用作动词,是尊重年轻人的意思。一说“弟”读为“悌”[tì音替],是尊敬兄长的意思。 12脱:《集解》作“说”,据宋浙本改。 13修爵:等于说“行觞”,依次敬酒。 14莫:古“暮”字。 15燕:通“宴”,安逸快乐。 16《集解》“足”上有“是”,据世德堂本删。译文:我看到了乡中请人喝酒的礼仪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实施起来是容易又容易的了。主人亲自去邀请贤德的贵宾和德行稍次的陪客,而一般客人就都跟着他们来了;来到门外,主人向贵宾和陪客拱手鞠躬,而一般客人就都进门了;对高贵者和卑贱者的不同礼仪就这样分别开来了。主人拱手作揖三次才与贵宾来到厅堂的台阶下,再谦让三次而使贵宾登上厅堂,再拜谢贵宾的到来,主人献酒酬宾,推辞谦让的礼节十分繁多;至于陪客,那礼节就减少了;至于一般客人,登堂受酒,坐着酹酒祭神,站着饮酒,不用酒回敬主人就退下堂去了;隆重与简省的礼仪就这样分别开来了。乐工进来,登上厅堂,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歌各唱一遍,主人敬酒;吹笙的人进来,把《南陔》、《白华》、《华黍》三支乐曲各吹奏一遍,主人敬酒;乐工与吹笙的间隔着轮流歌唱演奏各三曲,再合着歌唱演奏各三曲,乐工报告乐曲已经完备,就出去了。主人的两个侍从举起酒杯帮助敬酒,于是又设置了监督行礼的专职人员。从这些礼仪之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和睦安乐而不淫荡。贵宾向主人敬酒表示答谢,主人向陪客敬酒表示答谢,陪客向一般客人敬酒表示答谢,宾主对年轻的年长的都根据年龄依次酬谢,最后轮到向主人手下盥洗酒杯的人酬谢。从这些礼仪之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尊重年轻的尊敬年长的而不遗漏一个人。退下堂去,脱去鞋子,再登堂就坐,依次不断地敬酒。请人喝酒的限度是,在早晨饮酒不耽误早上的工作,在傍晚喝酒不耽误晚上的事情。贵宾出门,主人拱手鞠躬送行,礼节仪式就完成了。从这些礼仪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逸乐而不乖乱。高贵者和卑贱者被区别清楚,隆重的礼仪和简省的礼仪被分别开来,和睦安乐而不淫荡,尊重年轻的尊敬年长的而不遗漏一个人,逸乐而不乖乱,这五种行为,足够用来端正身心安定国家了。那国家安定了,那么整个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说:我看到了乡中请人喝酒的礼仪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实施起来是极其容易的。木白引申

这段经典阐述了从喝酒待客中的礼仪制度就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管理制度。

附:

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前),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1、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

2、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

3、韩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

4、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5、陆贾: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6、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7、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8、陈嚣(xiāo):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

两家:诗家毛亨,思想政治外交家陆贾;

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子》

荀子第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七篇——大略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END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7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