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出处老子道德经,有人认为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一个世外桃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有人认为老子是东周的图书馆馆长,中华民族最后一位天师,他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辅助天子管理国家,培养天子继承人,管理国家图书馆。所以作为天师的老子的道德经不可能记载社会俗事,道德经肯定是帝王之学。个人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
既然道德经是帝王之学,小国寡民内容必然是帝王之学的一部分。要想真正了解小国寡民的思想来源还得从分封制开始,现在西方角度看中国历史,中国封建制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之前都是奴隶制,可马克思老先生都说他的那一套制度理论仅仅适合欧洲,不一定适合其他地方;按照中国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在三皇五帝时期就进入了分封制,甚至更早。
从道家的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到儒家道德仁义礼再到法家绩效万岁,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做好事情的人。中华民族能一次次屹立于世界除了历法,官僚体系,分封制度,还有就是和平时期的一次次人口大爆炸。
人多了以后管理就成了大问题,所以中华文明从道家到法家儒家,管理原来越精细化,现在国家管理模式也是历史中来的,王霸结合,外儒内法。人多了以后土地必然不够用,民族的发展也就变成生更多的人,占领更多的土地,周而复始。这种的情况下土地就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对于民族有过重大贡献的人最终会得到天子最重要封赏成为诸侯拱卫天子。
封赏有大小,能力有强弱,小的诸侯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能变一个大的诸侯国,最后一统天下。大诸侯国经过几代君王挥霍浪费最后变成小诸侯国,最后亡国灭种。所以如何处理的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自然成了天子心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天子自然希望各诸侯国都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可事情的发展不是受主观意志转移的。当天子强势,王师强大的时候,对于有不臣之心的诸侯国,要么就是削藩要么就是小国寡民。当天子弱势,王师缩小的时候,天子功用要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要么是被取而代之。
土地一直都是国家之间争夺的主要资源,还地于民,土地兼并,流民四起,异性而王。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演绎着王朝更替的故事。
所以作为天师的老子必须告诫天子,面对尾大不掉的诸侯要根据天下大势顺势而为,要么防患于未然小国寡民,要么调动王师直接削藩。
贾谊的老师有张苍,张苍的老师有荀子,荀子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孔孟老庄,本就同出一道,所以贾谊思想源头最终来源必然是老庄。贾谊本是治世能臣,可惜汉文帝是诸侯推选的弱势皇帝,只能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时代造就了贾谊和汉文帝,时代却给不了贾谊发挥的大风口,汉文帝只能发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天问鬼神的无奈。
多年之后汉景帝和晁错联合导演了削藩,因为大多数时候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在皇权没有完全强大之际,汉景帝只能先牺牲晁错。汉武帝时期,在继续削藩的基础上,在王权强大号令地方的前提下,武帝和主父偃才联合导演推恩令,让天下第一阳谋重现于天下。
总结:推恩令源头是道德经的小国寡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