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课业精粹ldquo性善rdqu
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一直是学者们纷争的一个焦点。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荀子与孟子的“性善论”所对立,主“性恶”,这一论断也写进大小教科书,成为刻画在荀子身上的一个标签。然而学者们对荀子人性论的探究和新解从未断绝,得出荀子主“性善论”、“性恶论”、“性朴论”、“性危论”等等。无论后人怎样从《荀子》中寻找字眼以阐释荀子的人性论,不可否定的一点是,荀子眼中的人性或善或恶,皆可人为而使其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荀子在《性恶》第七段中写道: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学者张觉将这句话翻译作“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作出了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作出后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订了法度”1。后人将荀子这句话的思想概括为“化性起伪”。这一思想引起了我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学习。
一、荀子所言“性”到底是指什么?
要明白“化性起伪”的深意,我必须先了解这句话中每一个字在荀子眼里的含义。《性恶》篇中驳斥孟子所说“人之学者,其性善”时谈及荀子所认为的“性”: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近代学者陈登元研究《荀子》后在年所著《荀子哲学》。他在对《荀子》中“性”这一心理名词进行解释时说到:“荀子之所谓性者,系指本能而略涉及欲字之界限。”2我得出一个概念,荀子所认为的“性”可以认为是欲望,且“性”是先天具备的,从出生即有,并不是后天习得的。我也在《荀子·正名》中找到了印证这一点的说法: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而荀子又阐释他眼中的“性”、“情”、“欲”: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致也;欲者,情之应也。”
荀子的这句话看似对“性”、“情”、“欲”三者进行了划分和阐述,然而其中字眼抽象而晦涩,难以理解。有学者提出这三者其实是“同质同层”的3,上世纪学者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写道:“荀子虽然在概念上把性、情、欲三者加以界定,但在事实上,性、情、欲是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而荀子性论的特色,正在于以欲为性。”4
学者们对荀子所言之“性”也作了细致的研究。复旦大学教授东方朔认为“性”包括三个方面:人的官能能力、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心理欲求5。这三个方面都是人自身所生而有之的,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荀子所言之“性”无疑就是人们的“天性”与“本能”。
二、怎样“化”性?
《荀子·儒效》篇曰:
“性也者,无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那么“化”是指什么?荀子在“化性起伪”中的“化”并不是指将“性”加以改变,更不是将“性”逆转、违背。“‘化’乃是‘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的定义,‘化性’并没有改变‘性’的性质,而只是改变第二义之性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欲的作用方式”6。“化”是转化与改造,“化性”并没有使“性”自身发生变化,改造了的“性”在“化”了之后仍然存在。汉学家KurtisHagen在《荀子与审慎之道:作为动机的欲成为善》一文中写道:
“当我们引导我们的欲望时,我们能改变我们的具体欲望,但却不能改变我们的基本欲望,或更准确地说,我们能改变我们的欲望所注意的具体对象。由于经验、知识和训练的原因,我们发现,欲望的某一具体对象,要么在考虑全局后并非真正的最值得欲求的,要么与我们‘积累’起来的新的动机结构形成冲突。”7
他所提出的“具体欲望”与“基本欲望”令我茅塞顿开。荀子说的所化之“性”更多的包含“具体欲望”,而“性”的“基本欲望”并不能改变。我们可以理解“基本欲望”是指更深层面的人的心理欲求,如食欲、性欲、对权力的欲望等等,而“具体欲望”是指短期内人的心理渴求,在“恶”的支配中人们常常被这些“具体欲望”冲昏头脑而导致更长远的欲望无法满足。在这一阐释下,“化性”就是改化那些短期的、与长期目标相违背的“恶”的具体欲望,从而使我们坚定地实现“基本欲望”这一更长远的目标。
三、怎样“起伪”?
“伪”在《荀子》里多次出现。如:
行为义:“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行伪险秽而强高言谨悫者也,以不俗为俗、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虚伪义:“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
不诚义:“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荀子·宥坐》)8
……
他也在《性恶》中直接给予解释: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联想到Hagen在对“化”进行阐释时提出其以欲望为对象,那么“起伪”就涉及到儒家另一个思想观点“审慎”,意即人只有对当下的目光短浅的具体欲望审慎思考后进行改变,才可以满足其长远欲望。东方朔对这一过程定名为“养欲”,并指出“其最终结果就是使欲与礼义之道合而为一”。他谈到:“起伪”对人的意义深远而蕴藉,“不仅包含了认知、思虑、评价和信念,也包含了环境、传统和习俗等对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对一个人的欲望和欲望对象产生‘为何去求’、‘如何去求’、‘是否去求’的疑问,进而为新动机的产生和道德转化的实现奠定基础。”9
综合以上,我认识到“化性起伪”中的“伪”更多是“矫”的意味,将人性中负面的一些具体欲望改变,从而引导我们的基本欲望得以实现。
四、“化性起伪”与“性恶”的关联
“化性起伪”主张对人的本性加以改造和转化,立足的“人性论”是“性恶”,只有认为人的天性是本恶的,才需要去改化。《荀子·性恶》曰:
“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虽然后人们对荀子究竟是否主张人性定恶存在诸多争执,相关研究认为荀子其实是在“性善”与“性恶”之间摇摆,或者说是主“性朴”说,但《荀子》中的《性恶》所提出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确实是荀子作出的对人性基本判断的阐述,对后世的哲学思想研究有着极大的启发。我在图书馆找到学者廖春明所撰《荀子新探》中对于荀子人性学说的特点的总结,认为第一其“高扬了人的社会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主体作用”;第二其“把人的某些社会属性混同于自然属性,并以此解释‘礼义法度’的天然合理”,虽然有其失足之处,但“指处现实生活中人们易陷于恶的事实”;第三其“认为善是后天的人为,否定了道德先验论,这是他较孟子的高明处,是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最大贡献”;第四其“肯定了人类具有认识的本能,又将其与后天的善相区分”,“既没有陷入道德先验论的泥坑,又合理地解释了‘人最为天下贵’的根源”,认为其高孟子的“性善论”一筹,是人性认识史上的一大突破10。
荀子的人性学说对“性恶”的阐述打破了时人基于周礼的对人性的理想主义想法,让人们看清现实的同时又辩证地提出人性虽有恶,但其恶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被善所覆盖或控制,并对后世君王治人治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将荀子人性学说的理论构建降诸在实际运用中即诞生了“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这也是荀子人性学说最有价值的观点。
依荀子的人性学说,“性”中的“恶”是无法逆转、改变、消灭的,然而《性恶》中又有“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说法11。在从普通人到圣人的过程中,人固有“仁义法正”这一成为圣人的潜质,但具体如何可以做到呢?荀子便提出了“化性起伪”。东方朔认为“荀子‘化性起伪’所包含的为学去陋、慎思明辨、师法教化等综合因素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的价值信念,正可以对一个人的欲望和欲望对象产生是否可欲、如何可欲的反省,进而形成新的动机和道德转化,及其至也”12。廖名春对荀子人性学说中的“化性起伪”评价道:“荀子‘化性起伪’的观点肯定了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又提出了环境对于改变本性的重大作用,强调了‘积’、‘靡’以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13
探微“化性起伪”,我们可以从古代先人的哲学智慧中借鉴在当下社会中今人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处身,找到自己甘之如饴的“专心一志”,从而“克己自省”、“躬身践行”,将短浅的、囿于欲望的直接本能加以改造,从而着眼于更长远的礼义建构。
五、“化性起伪”的应用
学者管章梅对“化性起伪”的具体做法总结为四个方面“重学慎思”、“克己自省”、“躬身践行”、“积善成德”14。而廖名春则从《荀子》文本出发,探寻荀子本人对于“化性起伪”的看法,他认为有两个要点:“一是专心一志,伏术为学,思索熟察”,“二是强调‘积’,即‘加日县九,积善而不息’(《性恶》)”。又提出具体做法为“第一靠礼义的引导、法度的约束”,“第二靠老师的教育”,“第三靠环境和习俗的熏陶”15。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化性起伪”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可以用其解决的问题呢?
(一)“化性起伪”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是中国教育中“教育功利化”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教育的功利化趋向。由于教育逐渐受社会因素影响,承载了过多的社会压力与社会负担,导致其出现了种种实际问题。已经有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成因、影响因素、表现、后果等作出了详实论述,如杨倩倩在年发表的论文《教育功利化的现实困境与祛除路径》,文中指出当下教育功利化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导致德育的乏力与低效,教育主体的虚无,受教育价值观的庸俗化,家庭教育投资的盲目,教育需求的过度扩张”16。
我在生活中观察的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具体问题主要有三:一是教师学术氛围的逐利与浮躁现象,二是学生、家长单一追求成绩和名词的现象,三是具有人文情怀教育的缺失。第一个问题的原因出于个人原因较多,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曾“抱怨”在大学教师们相处的茶余饭后,一些人常常以某人的课题学术研究又获得了多少利润为题,而不是以学术问题的互相学习为题;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可得利益也成为一些人考量的重要因素,而不是课题具体、实际的研究意义。学生、家长单一追求成绩和名词的现象更为普遍,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教育水平不发达、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不发达、人口竞争严重成为追求成绩、名次最根本的原因。青少年就学压力大、课业繁重而造成的身心、人格不健全成为社会一隐患。在学生们升入大学择选专业的时候,其目的也渐趋功利化,选择专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受市场的影响,什么专业在工作市场上紧俏,学生便选择什么专业。第三个现象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缺失,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学会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学会面对生活、笑看人生,而是应试地仅仅去接受知识。心理教育的残缺导致了学校里发生的很多悲剧,学生自杀的惨案屡屡发生。而中国抑郁症的青少年发病率升高则是另外一个结果。
其次,“校园暴力”问题也被人们所渐渐重视,惨痛的案件屡屡发生。年,发生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令人毛骨悚然。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同寝室舍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而林森浩的投毒原因竟只是因为一些在寝室里的琐事,逐渐怀恨在心。前不久的一则新闻同样令人咋舌:年11月,山东某学院大一学生男子马某从山东到四川,混入女生(锦江学院大三学生)寝室,因情感问题发生争执后将女生杀害,后跳楼自杀。
青少年本就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思想十分稚嫩、片面,容易陷入误区,走向极端和偏激。回到荀子的人性学说,人的本性是存在“恶”的部分,这里面包括仇恨、欲望、偏激等等。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放任“恶”在心中的蔓延,将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的悲剧发生。《荀子·儒效》篇说到:
“人无师法,则隆兴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
“化性起伪”的做法中,不可缺少的便是“师法”,单靠人的本性是无法做到改善“性恶”的。
“性也者,无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化性起伪”的高超之处就在于承认了人性有恶,但其是“可化”的,可以将它改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校园中,学会做人是教育的基础和底线,但许多学校将其本末倒置,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教育应该是一个帮助个体进行自我探索从而发展道德的路径,只有先健全学生们的人格,才能去用知识丰富他们的大脑,否则将事倍功半。因此,学校应该认识到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应该仅仅将目光放在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之上。家长和社会也应进行正确的引导,鞭策学生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一个健康的人格。
(二)“化性起伪”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启示
有关统计显示,自年至今省部级以上高官贪腐被查处共有名,而党的十八大以来至年年底就有名省部级和军队系统军级以上官员。这些高官贪腐常常是因为利益链的非法化,如山东省济南市原市委书记王敏接受采访时称,“自己违纪违法问题,主要发生在商人圈、官员圈、亲友圈。”17。在基层,“小官贪腐”问题也频繁发生。有学者的研究指出“小官贪腐”的原因:“小官贪腐与基层治理制度异化有直接关系。”并且说明其后果:“乡镇干部是国家治理事务的基层执行者,其行政活动直接与民众发生互动关系,因此,他们的腐败也直接影响基层社会的治理状态和社会秩序。”18
与此同时,更有“灯下黑”的贪腐问题出现。“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共识:腐败尤其是巨腐贪官多出在资源丰厚之地,而那些‘清水衙门’比较干净,即使有人想腐也无多少油水可捞。然而,近几年随着反腐力度加大,一些诸如扶贫、信访、气象、人防、农林牧副渔等所谓的‘清水衙门’频频爆出贪腐‘冷门’,不少巨腐贪官落马,并形成‘清水衙门’多藏污纳垢的现象,引起社会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