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不宜师从荀子,不能混同孟荀荀子

发布时间:2021/5/8 19:17:52   点击数:

不宜师从荀子,不能混同孟荀-----荀子微论

人生有三择至关重要:择侣择友择师。三择都有赖于知人之明,都属于智德范畴。择师有误,最易自误。面对孔子老子,孟子荀子,以谁为师,走谁的路,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人生命运都会大不同。儒者必然听孔孟的话,走孔孟的路,做孔孟的好学生。对于老子荀子,理当有所尊重,但不会师从他们。

有孔孟在,就不必也不宜师从荀子。

不可否认,荀子有一定的儒学修养,其书颇有可取,可以发明圣经,但荀子非圣贤,《荀子》非圣经。不可否认,荀子后学有存亡续绝的护经传经之功,但不能因此忽略荀子本身的问题,况护经传经与卫道传道有别。

培养出韩非李斯之徒是次要的问题,荀子最大的问题在其思想,性恶论和诬蔑子思子孟子,就是两大根本性错误。前者失大本,后者大妄语,皆自外于儒家中道。

门下出逆徒也是其思想的逻辑必然。吾将《荀子》定位为儒家副经,将荀子定位为儒门外道,有理有据,万古不易。

有学者为荀子辩护说:

“大道之行,阴阳相摩,孟荀互用,千古不易,孟学长于心性,荀学行在外王,因其徒而罪其师,有失公允。学术流变,盖有定谳,当下宇内一体,中西交融,古今一贯,阐弘文教,归宗圣学,当统合孟荀,整合百家,贯通汉宋,魂在经学,综述四库,兼用中西,套用佛家一句话“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学术排他从来不是文教的特点,吸纳融汇是为圣学进步的手段。”

似是而非。孟荀可以统合,但不能混同,不能孟荀互用。统合的时候,主次、正歧必须分明。孟子为儒学正宗,荀子只是歧出。孟学心性和政治并重兼长,体大用全,可以引荀学以为辅,但自身没有问题,并不依赖荀学为之补。相反,荀学问题很大,有赖于孟学的救助纠正。这不是学术排他,而是思想明辨。

又有学者为荀子辩护说:

“孔孟荀论性,均兼理气言。荀子指其气质之偏者言之也,孟子指其不杂乎气质者言之也,孔子则以其不离乎气质者言之也。是荀子化性起伪,累积百王之法度方可以言治道矣;孟子极本穷源,则尽性至命者当无异道矣;而孔子性习之意通贯,则尽人合天者当无异教矣。”

似是而非。孔孟荀的关键区别在于,荀子只见习性之不善,不明本性之至善,以为须起伪以化之;而孔孟皆大明本性,故倡导克己寡欲以复之,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道德和政治路径。

孔孟都曾兼本性和习性而言性,如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但孔孟都对本性至善有相同的认证。一些儒家学者只知《论语》孔子言性之言,不知四书五经中所有关于“性与天道”的论述,都是孔子的本性观。相关言论夥矣,详见东海《仁本主义人性观》,兹不赘。

借用一中各表之说,儒佛道也是一中各表,既一个中道,各自表述;孟子和荀子是一性各表,对于同一个本性,各自表述。儒佛道一中各表,儒家大中至正,佛道两家的表述有偏差。孟荀一性各表,孟子大中至正,荀子的表述错误严重。

或以为:尊崇荀子,“不过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关系,内部可以辨析,外部不宜扩大。”此言二误。其一、论血缘传承,别子可以为祖为宗。但是,论儒家学统,任何时候都不宜将荀子那样的儒门外道,捧为与孟子相提并论的儒门宗师。其二,儒理是天下公理,没有内外之别。

儒理包括道德真理、政治真理,皆人道之大理,中道之正理,天下之公理。儒理即圣经圣言之理,圣经以四书五经为准,圣言以孔子之言为准。儒理以孔子为最高标准,于孔子所述所言,符合为正,偏离为偏,抵牾为非,背逆为悖。孟学完全符合孔子,儒门正宗也;荀学偏离孔子,儒门歧出也。至于韩非与李斯,不仅背逆孔子,也与荀学抵牾,洵为荀子之逆徒,儒家之大敌,人道之恶贼!

关于人性论,米湾同仁有一段发言深得我心,录此共赏。他说:

“时人论性,多缴绕不通,不知就里,无事生非者。“性善”两字发挥孔子仁性,豁然贯通。荀子暗而不明,等而下之,不与于此。盖荀子褊急,不能平心观理,故蔀其屋而蔽其明。现在不少人为其辩解,甚感无谓。东海兄之说,我甚赞成。此程朱陆王之通义,孔孟之心法,时人盖实际体证有歉,汲汲然逞口辩而做翻案文字而已。个人认为:性善之说,基本上不是靠口辩所能解决者。日儒冈田武彦先生有深透之论。需要仰观俯察,面壁多年,反求诸身与心数年,方有可能了然。甚有终生不了了者,亦大有其人。”-2-17余东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00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