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
戈
思想解放的春天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个文化解放高峰。各思想流派根据当时社会形势,纷纷提出治国济世、如何做人的各项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一时间,各种学术思想百花竞放,争奇斗艳,成为后世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这次思想大解放为何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原因大抵有如下几点:
其一,经济层面,土地开始私有化,为学术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生产力获得极大提升,农夫们抛弃公田而专务私田,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伴随着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等税制改革相继问世,实际上变向承认了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分封制走向解体,世官制也出现了松动迹象,“士”阶层走向活跃。这个“让公田长草”的时代,也是一个精神自由,思想解放的美好时代。
其二,政治层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社会环境
从春秋开始,周天子屡遭挑战,王室反复遭打脸。周天子原本的职责是负责摆平江湖,维护天下安全[1]。但,诸侯们不讲武德,肆意妄为,随便K·O对手,分封制走向崩溃[2]。诸侯培植私人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导致国际局势动荡,政权更迭频繁[3]。
周初分封百余国,到战国晚期时只剩七大国。礼坏乐崩,王纲解纽,统一局面不复存在,大一统也尚未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所以说,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给知识分子提供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境。虽然王室已然夕阳落幕,但学术文化却霞光满天。
其三,“士”阶层的崛起,为文化发展扩散提供了载体
“士”的地位独特,作为贵族的底层,有食田,却没封地。他们有文化,会武功,诸侯身边最好的谋士,是战场上最好的士兵。春秋“争霸模式”开启后,富国强兵成为诸侯的首要目标。这给职场白领阶层——“士”——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国际舞台。
“士”都是“天下主义者”,为了实现价值,频繁跳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为了能获得赏识,跳槽哪国都可以。吕思勉在著作中对“士”有精准的定位:“封建制度既破,士之无以为生,从事游谈的亦日众。于是名公卿争以养士为务;而士亦多有于立谈之间取卿相的”[4]。
“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展现出的巨大社会能量,既具建设性,又有破坏力,他们甚至可以左右国际发展大势。有“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之说[5]。基于此,诸侯不惜钱财,礼贤下士,养士成风[6]。
最具代表性的是,战国四公子的“拼多多”模式,你包养,我也包养,最后包养出“门客三千”,充当政治顾问,以备不时之需[7]。特殊的政治环境,没落的“士”找到了一条门路,苏秦的发迹史就极具代表性[8]。士人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君主,兜售治国之术[9]。
其四,文化层面,私学兴起,为文化争鸣创造条件
商周时代,是一个贵族主导下的社会。虽然大家都是打工人,但,只有贵族才是人上人!正是基于此,贵族垄断了教育,贵族子弟在官学接受教育,而普通民众是没有机会受教育的。文化主要掌握在具有“通天权力”和鬼神打交道的祝、卜、史、宗等半巫半史的贵族知识分子手中[10]。王室衰微后,御用文人开始流落民间。他们著书立说,东游西荡,自由讲学,“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文化传播,这就为各学派形成及发展提供了契机。孔子就曾感叹地说:“天子丧失自己的职守,官方学术散落民间。”[11]“天子失官”所导致的学术下移,大体上分两个步骤。先是由王室下移到诸侯,然后再由诸侯下移到民间。先说前者,当年,稷下学宫汇集天下名士,巅峰时期学宫师生人数多达千人。“稷下先生”任官授爵,社会地位很高[12]。比如说大家熟悉的邹衍、孟子、荀子等学术大咖都曾在稷下学宫进行过学术交流,甚至还担任过学宫CEO[13]。荀子曾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CEO,这相当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兼中南海政治顾问。再说学术文化从诸侯国下移到民间。以鲁国为例,鲁国衰败之后,鲁国文工团成员星散跳槽[14]。文工团成员散失的如此严重,其他文化官员可想而知。文化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干不了力气活,只能贩卖学问,传授知识,充当政治顾问。教育和知识不断下移,并逐渐渗入民间,打破了贵族对一切学术文化的垄断,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所谓的“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学术流派比较多,并非真有百家之多。而“争鸣”则是指各学派争相抒发自己的各种见解。那么,诸子们究竟“争”了些什么?总的来说,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怎样治国,二是如何做人。以治国方面为例,儒家讲“王道”,主张以德治国;墨家讲“帝道”,主张贤能治国;道家讲“天道”,主张无为而治;法家讲“霸道”,主张依法治国。各学派根据自己的研究、理解对许多社会命题予以阐发、质疑和辩难,以达到更客观地去认识世界的目的。诸子百家中主要有十个流派:儒、墨、道、法四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留在后面专门开章节来讲。在这儿,先说其余六家:(一)名家当时称之为“辩者”,有点像希腊早期的智者学派,富于诡辩色彩。庄子就认为名家善于鬼扯,扯的让人口服心不服[15]。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说他俩是名家(玩逻辑学),还不如说更像哲学家。惠施被誉为“战国初中期之交思想界里一颗彗星”,他提出了“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晲,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等相对、变化观点。公孙龙则提出的“白马非马说”、“坚白离”等绝对观点。公孙龙所说的“白马非马”是一种逻辑辩证[16]。如果你上街牵一匹白马给人说,这不是马,一定会被骂神经病!因为他们只是从语言学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从语言逻辑上讲,“白马”和“马”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咱们以《濠梁观鱼》,也就是惠施和庄子看鱼的辩论,来体会名家思维逻辑的严密性。话说有一天,庄子和惠施俩人出游,走到了濠梁桥上,他们站在桥上看水中游鱼。我们来看欣赏并体会这俩大仙的神对话:庄子:“惠兄,你看,鱼在水里游,它们多么快乐啊!”惠施:“小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回答非常经典,很显然,惠施用的是逻辑验证。)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高手过招,尽显名家风范!庄子也是逻辑思维的高手,他用惠施的逻辑来推翻惠施的推论。)惠施:“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这完全可以断定的。”(你要玩儿,Who怕Who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逻辑确实无懈可击!)庄子:“咱们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呀。”[17](二)阴阳家
他们主要是观看天象,推演五行,编订历法,算是那个时代天文工作者[18]。代表人物邹衍,著作已经散失,只留下了“大九州说”[19]、“五德终始说”。所谓的“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历史观,认为历史循环往复发展的。所谓的“五德”,“五”即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行,“德”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动力。五行相生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金、金克火、火克木,循环往复[20]。历代王朝代表一德,新王朝兴起,旧王朝灭亡,就是以新换旧的过程[21]。秦始皇统一之后,封禅天下,采用“五德终始说”,认定秦为水德,因为周为火德,那么秦为水德,水克火,尚黑。秦朝败亡,汉朝兴起,是土克水,故汉为土德,尚黄。此后历代王朝循环往复。邹衍喜欢谈天说地,对五行相生相克颇有研究,时人称之为“谈天衍”。在当时,邹衍是国际文化名人,气场超强大,特别有市场[22]。在齐国,为稷下学宫主讲;到魏国,魏惠王亲自到郊外相迎,以贵宾之礼接待;往赵国,平原君侧身而行,扫榻相迎。赴燕国,燕昭王特别狗腿,为其前驱,奉为帝师。为表对邹衍的重视,还为其修筑碣石宫,亲自前往请教学问[23]。对比之下,孔、孟虽然也算是国际文化名人,但却没有受到过如此礼遇。孔子在陈国、蔡国差点被饿死;孟子在齐国、梁国遭受困厄,完全是天然之别。这种比较,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三)纵横家他们都是国际主义者,应局势而生[24]。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智勇双全,在各国上蹿下跳,左右逢源。他们若安好,便全是晴天,效果非常明显[25]。代表人物:苏秦、张仪。苏秦曾一人佩挂六国相印,纵横各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战国策》中曾这样评价苏秦发起的“合纵”:不浪费一斗粮食,不派遣一兵一卒,不损失一弓一箭,就能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堪比亲兄弟[26]。当然,这有夸大之嫌,属于浪漫主义的写法,但纵横家确实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张仪,我们在前面的“连横”讲过,把楚怀王忽悠的找不着北。(四)杂家
名副其实,涉猎驳杂,兼采各家学说之长的综合学派,算是当时各种流行思想的杂货铺子[27]。起初,它并非是一个学派,直到班固在《汉书》中首次将《吕氏春秋》归为“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被正式命名。代表人物:吕不韦。代表作:《吕氏春秋》,又称之为《吕览》,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由吕不韦组织编写。其中涉猎广泛,包含十二纪、八览、六论,总共十二卷,一百六十余篇,二十余万字,书中融会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比如说《山海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等书,都应算是杂家著作。
(五)农家
顾名思义,他们主要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