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一则ldquo视频号rdquo引

发布时间:2022/4/26 12:47:41   点击数:
北京酒渣鼻专业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733706.html

昨天我在“视频号”上看到一个安庆的叫“易天”的自媒体主播的一条视频内容,是讲孔子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特别好奇和注意,几乎要颠覆我以前对孔子的认知,孔子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似要轰然倒塌或变得扭曲不堪,以至圣人的光环黯然失色。应该是我太才疏学浅,竟然不知道关于孔子还有这样一则故事。我赶紧上网查,找书看,结果这是一件有争议的事,大概否定的说法居多,并不能肯定这是一件史实。这才使我愕然的程度稍许得以和缓。

我把视频的语音转成如下文字:

今天进了一个直播间,看见主播在那儿说孔子,说得唾沫横飞,无非是老生常谈,我看了一下就划出去了。但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儿,当年我曾经跟我的一个朋友,为孔子杀少正卯的这件事,吵得脸红脖子粗,差点就翻脸了,当时我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所以翻不起这个脸。

今天我再重说一下这个事儿,少正卯是个什么样的人,“少正”是一个鲁国的官名,“卯”是他的名字,姓氏不详。当年孔子在鲁国开设学堂的时候,少正卯故意在他的对面也开了一个学堂。少正卯口才特别好,风趣幽默,而且他把学费定得比孔子低。所以少正卯的生源一直比孔子好。孔子最惨的时候,甚至只有颜回一个人在听孔子讲课。后来孔子发达了,做了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政法行政长官”,孔子当官七天时,就把少正卯给杀了,而且曝尸三日,不许收尸。孔子杀少正卯的五条理由是什么呢?这个人心思很坏,这个人有机会就会祸害社会,等等,反正五条理由都差不多。

后世崇拜孔子的人,都为孔子杀少正卯找了很多理由想摆平这件事。但我不认同,少正卯所做种种都没有违反鲁国的律法,不能因为这个人心思坏,或有可能做坏事就被杀,那太可怕了。所以我觉得当时最明智的一个人就是齐国的晏婴(晏子),他虽然个子不高,但很有才,他就劝说齐王,阻止齐王要给孔子封地封官。晏子说,此人说礼教繁文缛节,这个东西是不能用来治理国家的。事实证明,晏婴是对的。

我最早知道孔子是小时上学的时候,恰遇“批林批孔”运动,那时候说林彪和孔老二是“一丘之貉”,都是要搞复辟,孔老二是要复辟“周礼”,林彪是要复辟“资本主义”,“批林要批孔,斩草要除根”等等。后来又搞“评法批儒”,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思想家、理论家分为“法家”和“儒家”两派,拥法批儒,实际上这是当时内斗的又一个戏码。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作品,这是儒家文化思想教育的基本教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经典的合称)在学校是绝对没有学过的(当然肯定有人通过别的途径学过),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没有受到过推崇孔子的教育。上学时,孔子是被批判的,后来历史课学“五四”运动,“五四”的口号之一是“打倒孔家店”(学界对此也有争议)。不知什么时候,又开始在孩子们中提倡“国学”了,很多孩子背《论语》《弟子规》《百家姓》等,电视台《百家讲坛》也大力配合。但我们早已过了年龄,幸耶?不幸耶?儒家学说,是在批判的过程中被当成反面教材才略知点滴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最多的是毛著,“老三篇”,后来加了两篇成了“老五篇”,每天早晨的早自习,都由班长带着反复诵读,最后自然就会背了。

关于“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这件事,我很想搞清楚,如果是真的,那太讽刺可笑了,原来国人两千多年来所尊崇的圣人,倡导“仁政”“仁爱”,竟然当官后杀了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那可是真正的满嘴“仁义道德”,做的却是“杀人灭口”,哪里是道德的万世师表;规范的楷模呢。但愿这不是真的,否则,中国民族岂不被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忽悠了两千多年!通过查阅资料和各种了解,我认为这件事不真实。仅举两例为证: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名为“梧桐树边羽”的视频,解说这件事,大意如下:

孔子是施仁政的代表,有人问为什么孔丘当了七天大司寇就要杀少正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这不像是孔子的行为,但是有记载得明明白白。《荀子·宥坐》里说“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这件事历来成疑,就连孔门人都不理解,不但与孔子一贯宣讲的“仁”相抵触,而且也不符合他的职位权力,即是否合法的问题。荀子说有这件事,韩非子也说有这件事,实际上都是为了给法家寻找圣人也严刑酷法的证据。荀子名义上是个儒家,实际上是儒家里面又开一支,但在当时非儒即墨的文化环境下,法家要迅速壮大,利用孔子的名声和模糊的事实,来为自己的观点论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荀子和韩非子都是如此。时代久远,很多附会在圣人身上的事情,因为圣人形象的不可动摇变成了事实,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孔子诛杀了少正卯,甚至根本也没有证据证明少正卯这个人的存在。按照有关记载,少正卯是当时的学问家,他和孔子一样开办私学,其学术影响远大于孔子,他讲课的时候,孔子那边几乎没人了,与这么一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不相称的是,先秦典籍中,关于少正卯的文字少之又少。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那少正卯的弟子只能比孔子多,有成就的也不会少,但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少正卯弟子活动的任何记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少正卯的思想言论,没有被诸子百家的任何一家所引用,少正卯这个人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被孔子“七日而诛”存在的,孔子的儒家之学,是以“仁”为核心的,就算他不得已杀了少正卯,还能把他的学术流派也剿灭吗?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退一步讲,少正卯真的存在,并且因为讲学或者因为“五恶”(杀少正卯的理由),让孔子下狠心要除掉他,孔子能不能做到?他有没有权利,合不合法?当时孔子的官越当越大,但都是后人加封的,最初的司空,当七天就杀人,有点开玩笑。后世编书者也觉得这个不大合理,就加封给他“大司寇”,后来干脆封“相”,反正已经是孔圣人了,除了僭越王位,多大的官不敢当?但是附会者忽略了一点,司空和司寇是宗法制度的小官,是为以血统为标志的统治者打工的,而“相”更不是秦朝时的宰相,仅仅是“傧相”,打杂而已。孔子作为一个“布衣”,跻身鲁国官僚系统,地位和根基未必高,影响力成疑,而“少正”是郑国的官职,鲁国并没有这个官职,就算有,那么也是个士大夫,大家都是同事,怎么能上来就把人家杀了呢,没有合议,没有取得一致同意,没有明确罪名,就痛下杀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事情,哪怕到了后来的集权王朝,都不现实。再退一步讲,少正卯不是“少正”,只是姓“少正”的布衣之身办私学,那就更不能杀了,姓“少正”就直接证明了他是士卿之后,哪能说杀就杀。所以,孔子杀少正卯,根本不合当时的法。法家作为儒家的衍生之流,既要尊重孔子,又要突出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荀子让孔子出来也杀个人,以体现圣人也是主张杀伐的,韩非子更是大肆渲染。《孔子家语》在编撰的时候,也在众口铄金中加入了这些杂言,《史记》的记叙原则是必须有文献参考,而司马迁的文字与《孔子家语》接近,虽不能说司马迁就是采用了《孔子家语》的文献,但至少说明这个说法与《孔子家语》同源,他很有可能借鉴参考的本身就已经是伪文献了,一旦入了《史记》就基本坐实,而汉儒以后的儒家,更喜欢儒家圣人手握生杀大权的故事,把这个事作为正能量来宣传,比如《南淮子》中“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这就是杀得好,该杀,至于杀没杀过,都不重要了。

我从最近买的南京三江学院刘勃写的《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中查阅,提到这件事的文字很少。刘勃的大意是:这件事透着诡异,此事的记录最早见于《荀子》,少正卯没干什么坏事,但思想不好,又特别能雄辩,荀子说孔子认为,这种人比干坏事还坏,需先杀掉。但历来学者有一个疑点,荀子是战国晚期的人(比孔子晚),这么大的事,怎么早期的《论语》《左传》等没有记载?少正是官名,在“刑不上大夫”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不过是大夫身份,没有权轻易杀一个大夫。孔子的思想,不主张因言论罪杀人,因此可能是荀子把自己的观点,安在了祖师爷的身上。

因而,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大概率是个故事,并非史实。但这样一个有争议的故事,我之前竟没有听说过,深感汗颜。虽然我对孔子了解不算多,但孔子作为两千多年来的“圣人”,其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始祖,以至于形成儒教,儒教虽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但儒教无疑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两千年来一直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学说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应该说,生命力也很强,其无疑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取得了正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关于孔子有这么一个故事,无论真假,我竟然之前不知道,实则不应该。

本来在汉武帝之前相当多的人尊奉道教,其鼻祖是老子,他年长于孔子,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河南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亦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道教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出于治国需要,董仲舒倡导儒教,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推行,从此儒家学说几乎一统华夏。但自“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以来,儒学不断受到质疑甚至否定。上世纪中叶后,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发生了彻底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儒家学说是阻碍我们民族发展的思想绊脚石。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写出了《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大篇幅研究了中国社会及其结构,并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上的儒教伦理,他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到现在,人们对孔子的儒家学说仍争论不休,近年来出现一种思潮,认为儒家学说是造成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当前社会进步的重要障碍。但不少人认为儒家学说确实有很大的保守性,也的确给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少消极作用,然而,儒家学说并非都是糟粕,也并不全是消极的。它有不少积极的方面;它的优秀部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我的观点是不能一刀切,我没有研究过儒学,但凭我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我认为,儒学既然延续存在并作用了两千多年,肯定有其价值所在,但其很多不尊重个性及其发展的陈腐伦理说教,完全不符合现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方向。但我也看到并觉得,儒教的有些方面和内容是值得肯定和保留的,因为我觉得,其有些方面对维护社会和家庭正常秩序有积极作用,甚至可以使社会和家庭更加和谐。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继承与坚持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和方面,和迈向现代化并不矛盾。文化是有传统的,特别是习俗,是会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进步的,但人类和社会的文明,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制度的制定和保证上,当然也包括立法和司法。

肯定有些儒家学说中的积极内容(比如“尊老爱幼”,当然这不一定是儒家的特有倡导)这个观点大概有人不认可,但我认为,思想道德和伦理规范或社会风尚,有些是不能极端化的,都是有个度的。比如,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也尊重每一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行为,但每一个人都是有一个社会角色的,丈夫或妻子,儿子或女儿,老板或员工,老师或学生,等等,你不能只强调你自我个体存在的那一面,而不承担你那个角色的责任,即每个人的角色都是有相应责任的。再比如“恪守妇道”,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当然是主张男女平等的,男人也要“恪守男道”。“妇道”如果是“三从四德”,那我是反对的,我主张妇女解放,但我不主张女性以“妇女解放”之名,完全忽略和否定女性角色应有的表现和作为,一味要求男女平等,这从生理功能上就是不可能的。生了孩子要喂母乳,如果女的不喂让男的喂,那怎么可能,如果男的来喂,那只能喂牛奶。性别不同,生理构造和功能以及内分泌都不同,决定了天然的“母性”和“父性”的所属(好像只有“母性”的概念,没有“父性”的概念)。“男女平等”指的是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不考虑性别差异而抹杀分工不同。如果去换煤气罐或拉沙运煤,肯定是男人去,但如果是洗衣做饭看孩子,肯定女人更适合。

我想,对于孔子和儒教,社会上同样存在两种撕裂的观点,一种是肯定,一种是否定。孔子诛少正卯的事真假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借这个故事,可以表明一种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态度。

“易天”的视频内容,我挺喜欢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67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