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孔子为何不射杀巢中的鸟有网友说他假仁假义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生态观念一瞥
文/刘康声
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他作为凡人有着自己的情趣爱好,比如钓鱼和射猎。但孔子即使是以凡人的面目出现时,也体现出圣人的不凡,圣人的境界。
《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喜欢钓鱼,但他从来不用在一根长绳上拴满钓钩的方法去钓鱼;孔子也喜欢射猎,但他从来不会射杀栖息于巢中的鸟。“纲”是指拴满鱼钩的长绳子,这里作动词使用。“弋”是用尾部系着丝线的箭射猎。“宿”指的是“宿鸟”,即栖息于巢中,有可能正在哺育后代的鸟。
能一次性钓到很多的鱼,孔子却宁可只钓一条;能轻而易举地射杀巢中的鸟,孔子却甘愿只射飞翔的鸟。什么原因呢?这恐怕要从孔子的偶像周公说起。
《逸周书·大聚》载:“旦(周公姓姬,名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周公说:我听说禹有这样的禁令,春季三个月,不准砍伐山中的林木,让草木适时生长;夏季三个月,不准在江湖中下网捕捞,让鱼鳖更好地生长。
周公在年前就根据大禹时期的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包括林业、渔业等多方面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法令。在一定意义上讲,周公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他制定的周礼直到今天,很多仍被沿用;他的思想影响了老子、孔子、荀子等诸家,然后被发扬光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他制定的“生态保护法”,即使对当今也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是周公礼制的维护者与继承者,他的思想,他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公的浸染,留有周公的痕迹。周公注重生态文明,孔子自然受其影响,拥有明显的生态伦理意识,因此才会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伦理实践。
荀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蝤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这既是荀子对周公法令的解读,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原因。说白了,鱼成群,鸟归巢,如果你用“纲”钓,或射杀哺育后代的鸟,是很容易叫那个鱼群或鸟群绝后的。所以孔子不为也。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孔子对周公生态文明意识的实践,同时也体现了孔子“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孔子是个仁人,他爱鸟爱鱼,爱山川林木。他更爱人,承认和尊重人的“物欲”。他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贵显然是人的物欲,如果富贵可以通过正当手段获得,他坦承自己会去追求,相反,则宁可放弃。可当人的物欲和鸟兽有冲突时他会怎么办?毕竟食为人之本,不能本末倒置吧。不钓不射,人无所食,会害于生计,然而过分钓、射,会导致鱼鸟种族灭绝,长远看同样害于生计。孔子从中庸思想出发,从生态现象考虑,内心中认为应该适可而止,不可过度,所以才会采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方法。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孔子在中庸思想指导下的生态伦理实践,值得今人思考和效仿。然而现实的残酷却令人不敢想象。
中国人均渔业资源不足世界水平的30%,但我们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保护失当却令人担忧。
据业内人士反映:“城里流行吃带鱼,渔民们就追到带鱼产卵的地方,大小通吃”,“很多渔船在出海后也不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指向走,哪里有鱼就去哪里,发现一种鱼,几天就干掉。”我们平时也会留意到,中国很多渔民现在擅于使用一种叫“扫地穷”的渔网打鱼。这种渔网网孔不足1厘米,连1寸不到的小鱼都会一网打尽。它还有一个更露骨、更形象的名字叫“绝户网”,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某些中国渔民的穷凶极恶和置之死地而不顾。
现代人的“绝根”做法,与几千年前的老祖宗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相比,简直天壤之别,令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