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道德经第64章慎终若始,则无败事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应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总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第二个部分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这一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金”;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为之者败之:仅有主观努力,一定会失败。为之,尽力而为之。
执之者失之:只凭执著行事,必然犯错误。执之,执著地行事。
欲不欲:有所求有所不求。
学不学:有所学有所不学。
事物稳定时就容易掌握,事物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处理它。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打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时就把它治理好。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土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硬要去)做,就必然会遭到失败;(紧紧)抓住不放,就必将会遭受损失。因此有“道”的圣人不(轻易)做,所以就没有失败,不抓着不放,所以没有损失。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如果)在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事情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所向往的事,是别人所不向往的。(他)不看重那些稀罕的财物;他的学习就是不学什么;改正众人的错误,用(上述原则)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轻率去做。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须从小事做起。处世的经验有些只有亲身经历才可以获得,而有些不用亲身经历也可以获得。如果所有的经验都要亲身经历才能获得,那待人生经验丰富的那一天恐怕自己已是碰的头破血流,有心成事也无力回天了。那如何能尽量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那就是人生境界达到明悟了,或明悟以上了。
做事常要未雨绸缪,在没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准备了。成功往往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获得。对于不幸之事则是要防患于未然,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了。成大事的人都是能沉得住气的人,都是能舍得的人。成大事的人先是从小事做起,然后成为一个事业者,最后成为一个事业家。干事业一定得谨慎,讲究完美,那样才能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1)杨业誓死保卫大宋
历史上最壮丽的爱国篇章当属军人“抵御外敌,保家卫国”。从这个角度上讲,两宋时期爱国篇章的书写者首先属于军事家,而北宋爱国将领杨业就用他的大手笔,书写了军人报国的光辉一页。
杨业,又叫杨继业,山西太原人。由于他勇敢地抗击了辽国入侵,获得了“杨无敌”的称号。
那是在北宋太宗赵匡胤时,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经常侵犯宋的边境,伤害大宋百姓,掠夺财物。宋太宗任杨业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长驻代州,抵抗辽兵。
年3月,辽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带10万大军,出兵代州北面的雁门关,再一次侵犯宋境。
警报传到了代州,杨业手下只有几千骑兵,力量相差太远,大家都很担心。于是,杨业决定出奇制胜,带领几百骑兵,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在敌人背后进行攻击。
辽军正大摇大摆向南进军,不料三声炮响,宋军呐喊着从背后杀了出来。辽军大惊,不知道宋军有多少人马,吓得四散逃奔。
杨业更是一马当先,挥动金刀连伤数名辽将,随后又刀斩辽国驸马萧多罗,生擒辽国大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这时,雁门关守军趁势开关掩杀过来,接应杨业,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
这一仗,杨业以少胜多,打了一个大胜仗。宋太宗非常高兴,特地给杨业升了官。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12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北宋王朝想趁此机会,收复以前被辽国占领的地方。宋太宗于年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杨业和潘美很快收复了好几个地方,可呼延赞等却打了败仗,因此北宋王朝立即命令三路人马全部撤回。部队撤到狼牙村时,辽兵已尾追上来。
杨业对潘美说:“敌人追得凶猛,咱派出一支人马吸引敌人,然后再派战斗力强的人马,布下伏兵出其不意杀退敌人,这样才能掩护大部队撤退!”
可是不懂兵法的监军王侁,不同意杨业的建议,他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王监军,我杨业并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不过现在情况对我军不利,如果这仗硬打,会让战士白白送死。你说我怕死,给我人马前去攻打头阵。”
然后,杨业又对潘美说:“潘将军,前边有个地方叫陈家峪。我要是打了败仗会撤到陈家峪,希望你能带兵在那里接应。这样两面夹击定能转败为胜。”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带兵冲入敌阵。只见金刀上下翻飞,敌人纷纷落马。杨业血战几个钟头,敌军蜂拥而上,越来越多,他多处受伤,身上的白盔白甲,都被血染红了。终因寡不敌众,败进陈家峪。
杨业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
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在约定的地点连一个援兵的影子也没有看见,气得直跺脚。就在这时,敌军又追上了,杨业带领残兵又和敌人拼杀起来。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多个兵士。
杨业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流着泪感动地说:“老将军何出此言,要死咱们死在一块。”大家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
敌人又冲上来了,战士们擦去泪水,又投入了激战。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10多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数名敌人。
此时,辽国名将萧达凛从暗中放出冷箭,射中杨业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负伤被俘后,辽军将想尽办法劝他投降,许他高官厚禄,他至死不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
剩余69%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