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为朕把字拆开,

发布时间:2025/4/23 14:34:16   点击数:
刘军连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在封建社会,皇权无疑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掌握皇权的皇帝,便有了最高的统治权力,正因如此,才会发生为夺权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争斗。

皇帝在夺取皇权之后,自然拥有了许多特权。不但能够左右其他人的生死,连衣食住行都是最顶级的待遇。除了这些,就连称呼都与众不同。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称自己为“朕”,而且只有皇帝才能如此称呼自己,百姓称自己为朕便是死罪。那么,为什么这个字如此特殊,会被皇帝选中成为独特的称谓呢?

皇帝的由来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将天下归于一统,结束了混乱的战国时代。如此丰功伟业,自然要对世人宣告,嬴政才是天选之子,也只有嬴政才能完成这样的旷世之举。

于是,嬴政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头衔:皇帝,而由于自己是第一个发明并使用这一头衔的帝王,因此他又称自己为始皇帝,意思是皇帝这一职务由此开始,后世便称其为秦始皇。

既然皇帝这一称号是由嬴政开始使用的,那么嬴政之前的帝王自然不会称为皇帝,他们又怎样称呼自己呢?

事实上在秦朝之前,人们确实没有皇帝这一概念。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对于领袖并没有特殊的称谓,所谓三皇五帝是后世对他们的尊称,当时的华夏文明尚处于部落时期,因此领袖也与百姓没有太大区别。

而真正引领中华文明进入封建时期的是曾治水有功的禹,并且禹在此时将松散的部落凝聚成了权力相对集中的部落联盟。

作为盟主的禹,自然要与其他的部落首领有所区分,因此第一个作为统治者的称谓“王”便应运而生。所谓“王”,其书写虽然简单,但寓意深远。三个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的则是统治者。

也就是说,王的意义,就是将上天、大地和百姓贯穿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人。可见此时的华夏文明,已初步具备了统治意识,并且对统治者存在的意义有着明确的认知。

而禹摒弃了之前的禅让制,将权力交接更改为继承制,如此一来便让统治者的政策更具有连贯性。禅让制由于继任者与前任统治者毫无血缘关系,因此对于政策的调整自然会有相当大的改动。

毕竟继任者在上台之后,会更加倾向于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而不会顾及前任的政绩。但禅让制则不同,继任者身为前任统治者的后代,会更愿意完成前任统治者未完成的事业,社会便得到了连续的发展。

而“王”这一称号,自然也随着政权的交接,被继任者继承下来。自此,统治者才有了“王”这一称号。

第一任皇帝

“王”这一称号作为统治者的象征,被传承至周朝。而周朝所采取的制度是分封制。所谓分封制,是指统治者将国土进行划分,形成若干个小国,再委派皇室成员或有功之臣前去治理。

这一管理制度在周朝之初收效十分突出。由于分封的大部分是皇室成员,即便是外姓之人对周王也十分敬畏,因此周王只需对他们加以约束即可。此时的统治者仍称为“王”,而分封的属国统治者称为“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君臣礼仪的约束力都在逐渐减弱。尤其是当时的楚国,由于楚国幅员辽阔,并且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因此周王朝很难对其进行管理。

如此一来,楚国便有了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一次外交矛盾之后,楚国国君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自封为王,这是第一个脱离规则的国家。之后,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周王朝的统治力可谓名存实亡。

因此在春秋时期,出现了齐王、燕王、秦王等一系列的王。原本彰显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称号,此时已沦为了诸侯也能肆无忌惮使用的称呼,而周天子对此束手无策。这便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

因此在秦始皇扫平天下,统一全国之后,对于王这一称号再也没有了兴趣。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功绩,他必须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呼,来明确自己的权力。于是,便有了皇帝这一称呼。

在秦始皇看来,周王朝造成的混乱局面绝不允许发生。因此,他大力推行律法,对一切敢于挑战皇权的人都施以严惩。而原本没有这么多约束的原六国百姓,对此自然十分不习惯,因此他们称秦朝为“暴秦”。

秦始皇虽然能力出众,但仅凭他一人治理根本无法完成律法的指定和推行。因此,另一位能力出众的人便走上了历史舞台。

“朕”的意义

帮助秦始皇完成这一宏伟事业的人,便是秦朝的著名丞相李斯。少年时的李斯拜荀子为师,在百家争鸣时期,荀子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思想偏向于法家。李斯便是在他的教导下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而法家一向被视为帝王之术,由于能够使国家迅速强大,法家的弟子在当时极有市场。李斯在对各国进行权衡比较之后,选择了前去秦国施展平生所学。

在帮助秦始皇制度律法的过程中,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以“朕”为皇帝独有自称的建议,最终被秦始皇采纳,并一直传承了下来。

而“朕”字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在小篆的写法中,“朕”自是左边一个“舟”字,右边是“灷”字。而这两个字有着特殊的含义,意味着船里的火种。

由于中华文明源于黄河流域,船在上古时期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三皇五帝巡视时便是乘船出行。而“灷”的寓意则更为明显,含义为火种,在上古时期,火种是文明的起源,更是权力的象征。

因此,李斯的这一建议被秦始皇接纳。而经过演变后的“朕”字变成了如今的模样,但其意义始终未曾改变。

结语

文字作为统治阶级管理百姓的工具,其最初存在的意义便是为统治者服务。皇帝如何称呼自己,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为每个人都要说话,而加以区分之后,人们便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服从意识,在避免使用“朕”字的同时,也在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与皇帝有着本质的区别,进而屈服于皇帝的统治之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99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