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山西话山西历史名人故里丨荀子的山西足迹

发布时间:2025/5/23 10:20:44   点击数: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
<

表里山河,源远流长。

鸾翔凤集,群星闪耀。

他们的出现,对中华文化的塑造、历史进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晋大地上,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走进山西名人故里,探寻历史人文印记。今天为您讲述的是——荀子的山西足迹。

荀子的山西足迹

太岳山深处有一条清潾潾的河,穿行在蜿蜒的群山之中,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像一条白色的哈达在万绿丛中翩翩起舞。在这条古老的河流旁,有一座美丽的山城紧依——像一位恬静的少女在河边浣纱,矜持自然,又像一位得道仙家在那里闭目养神,静静垂钓,这就是小山城安泽。

安泽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东北,太岳山东麓,因居太岳山之阳,又名“岳阳”。小城的东边,有一山丘,名曰荀况山,山丘之巅,矗立一石像。石像是一老者,逸,手持书卷,凝视远方,胸有成竹,气定神闲,这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荀子大师。据说荀况山海拔.35米,个台阶,对应着荀子98岁高龄,也有荀子思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说法。石像身高19.67米,底座8米见方,寓意着安泽平方公里土地和八万人民、八方来客对荀子大师的敬仰之情,如此意义深远表达了后世人民对大师的敬仰之情。

荀子,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安泽人。

行走在荀子故里安泽这块热土上,你能听到许多关于荀子的励志故事,每则故事里都似乎浸透着《荀子》的启蒙思想。我们沉迷其中,领悟着故里安泽对《荀子》的影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安泽县冀氏镇辖区内有个村庄,名叫蓝村。蓝村人习惯开办染坊,因为安泽山中盛产一种可以用来做染料的草,名叫蓝草。

一日,荀况和冀康前往蓝村,到冀康的一个远房伯伯家里玩耍。他发现伯伯染布的过程很有意思,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伯伯告诉他:“村民们从山里采回一捆捆的蓝草,经过泡蓝、打蓝、晒蓝等多道工序,就能提制出上好的靛蓝染料。用这种染料染出的布匹,就像晴天天空的颜色一样鲜艳。”

伯伯对荀况说:“其实世间万物都有它一定的道理。就拿这小小的蓝草来说吧,我们把它采集回来,经过一遍遍的加工制作,染出的颜色比它原来的蓝色越发湛蓝好看了。”小荀况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蓝村伯伯的一番话,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许多年里,荀子又逐步体验到很多类似的道理。荀子在他的《劝学》里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况好友冀康的爷爷,在沁河渡摆渡为生。船工爷爷性格豪爽,喜好行侠仗义,弃恶扬善,遇到一些摆渡的穷人他总分文不收。荀况常和他们爷孙,穿梭于沁河之上。

一日,有一恶霸前来找船工爷爷为他撑船。船工爷爷对恶霸的行径深恶痛绝,不肯帮他摆渡。恶霸恼羞成怒将船工爷爷毒打一顿,然后,另雇船工摆渡。时值盛夏,沁河水猛涨。平时里平静温柔的河水变得波涛滚滚。船工见势不妙,跳入水中独自逃命。恶霸落了个船毁人亡的下场。

少年荀子目睹此情此景,凝眉沉思。成年以后的荀子,饱经社会沧桑,纵观历史沉浮,总结了一代代帝王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在他的《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告诫那些帝王将相。

是《荀子》影响了山西,还是山西影响了《荀子》思想,这个很难说,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也可以说相互依存。这些来自民间的故事,说明荀子故里安泽的存在,也在例证着《荀子》思想受家乡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必定有其形成的基础,少年时期荀子在家乡的生活对《荀子》思想的影响不容小觑。

荀子在《劝学》里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故里安泽这个地方很祥和,大街小巷,乡村地头,每个人都是平静的、淳朴的,脸颊上显示的是包容和坦然,充满了自信。那么是什么样的文化带给他们以平静、厚重、坦然,还有豁达的自信呢?看着况山上屹立的荀子雕像,我终于明白,是荀子思想的谆谆教诲深入每个安泽人心里。荀子属于山西,荀子也属于世界。但荀子的根在山西,他从山西走向世界,他的思想千百年来已经深入到炎黄子孙心里。

?本期文章素材来源:映像PICS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700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