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性恶论口腹之欲贪利争夺之心

发布时间:2017/8/11 8:05:49   点击数:

这是一篇系统阐述荀子“性恶论”思想的文章。

全篇围绕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展开。荀子所谓“性”,就是“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即天性,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人情”,而“伪”,则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的努力、环境和教育。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耳目口腹之欲,贪利争夺之心,所以其天性是恶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学习去改变、矫正恶的天性,此即所谓“化性起伪”。他坚决反对孟子的“性善”学说,认为圣人和普通人在天性上是一致的,所不同者,乃在圣人能用礼义法度来治理、改变天性。所以他又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认为普通人只要“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就会达到“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的境界,成为和圣人一样的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②,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③。然则从人之性④,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⑤。故必将有师法之化⑥,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

①“人之性”两句:性,本性。伪,为,人为。

②疾恶(wù):嫉妒,憎恨。

③文理:节文,条理,秩序。

④从:同“纵”,放纵。

⑤分:名分,等级。理:指礼义。

⑥师法之化:老师和法制的教化。

译文:

人天性是恶的,善只是一种勉励矫正的人为的东西。人的天性,生来就喜好利益,顺着这个天性,争夺就会出现而谦让就会消失;生来就会嫉妒憎恶,顺着这个天性,伤害好人的贼人就会产生而忠信之人就会消亡;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顺着这个天性,淫乱就会出现而礼义文明就会消亡。如此,则放纵人的天性,顺着人的性情,就必然会造成争夺,出现违反等级名分、破坏礼义的亊情而导致社会暴乱。所以一定要有老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出现谦让,才能与礼义秩序符合,达到社会安定。从这点上看,人性恶是很明明白白的了,人性之善只是后天人为的东西。

孟子曰①:“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注释:

①孟子:孟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认为人天性本善,但这种天性后天会丟失,学习的目的就在保持善之本性,使其不失。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本性是善的”。说:这是不对的!这是没有真正认识人的本性,而且是不了解本性和人为之间区别的一种说法。所谓本性,就是天生的东西,不可以通过学习得到,不可以经过努力从事而做成;而礼义,则是圣人制定出的,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成。不可以学习,不可以经过努力而做成,出于天生的,叫做天性,可以学习、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而做到,取决于人自己的,叫做伪,这就是天性和人为的区分。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译文:

一个人虽有好的素质,又有较好的辨别能力,但一定还要找到贤师并师从他,选择良友并结交他。得到贤师并师从他,那所听到的都是尧、舜、禹、汤之道,得良友并结交他,那么所见到的都是忠、信、敬、让的行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懂得了“仁义”,这都是环境的力量造成的。现在与不善的人相处,所听见的都是欺骗奸诈,所看见的都是肮脏、淫邪、贪利的行为,自己都要遭到刑杀了却还不自知,这都是环境的力量造成的。古书上说:“不了解一个人的儿子,看看他儿子的朋友就淸楚了;不了解他的君主,看看君主身边的人就知道了。”说的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罢了!说的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罢了!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去那家医院
北京市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324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