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书评你的家庭经得起考验吗

发布时间:2017/9/18 10:22:26   点击数:
点击“蓝色字体”,一起行阅天下!

你将建立的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重要。——D.H.劳伦斯

记得多年前周华健有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最近比较烦》,其中唱到:“太太每天嫌我回家太晚,女儿太胖,儿子不肯吃饭,车子太烂,银行没有存款。”不知引出了多少感慨,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注重集体主义,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生存关系和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既是别人的女儿、姐妹,也同时是母亲、姑嫂等等,庞大而复杂的家庭关系网让人们深陷其中,痛苦不堪。所以才会有周华健这首《最近比较烦》,是很多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每个家庭都带着自己的结构、步调和规则,这种组织、模式都是长年累月营造出来的。仔细回顾一下我们的家庭,你是不是也常常感觉到父亲在家庭中似乎是个局外人?你是不是也与焦虑的母亲搞得剑拔弩张?你是不是也渐渐发觉孩子表现得越来越叛逆和烦躁不安?你的兄长也不像以前一样手足情深?你的姐妹再也不是能畅谈闺阁密语的伙伴?

很多人把这些家庭问题归结于社会的浮躁,可是,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细胞所构成的,社会环境的浮躁亦是家庭成员的浮躁,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成员们会像“热锅上的蚂蚁”,那么的焦灼和不安呢?一个个仅维持表面和谐的家庭,经得起考验吗?

《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或许会给我们一些答案和启示。

《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奥古斯都·纳皮尔与其老师卡尔·惠特克医师共同撰写,全书虽以一个家庭案例为主要线索,实则混合了许多家庭的治疗经验,清楚地阐明了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矛盾和问题的源头与症结。

《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讲述一个16岁女孩克劳迪娅想要离家出走和具有自杀倾向的问题,她的性格狂躁乖张,经常与母亲大吵大闹。布莱斯夫妇在万般无奈下带着全家(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一起走进卡尔的办公室,希望能够挽救她们的大女儿。在卡尔和纳皮尔对他们家庭矛盾追根溯源的同时,发现克劳迪娅只是家庭矛盾的替罪羊,问题其实出在布莱斯夫妇的婚姻上,因为当克劳迪娅情况好转后,夫妻二人又把挑剔与不满的战火引向了他们的儿子身上。

在与这对夫妻的深入交谈中,家庭治疗师帮助他们梳理和分析了彼此日渐疏离的原因,并邀请孩子的祖父母来到治疗室面谈,从中找出了夫妻二人在婚姻生活里始终在复制和延续着上一辈人貌合神离的婚姻状态,他们在面对伴侣时,甚至在心理上将对方当成了让自己愤怒或惧怕的父母,去反叛,去争吵,去发泄,但彼此深陷其中却不自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治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美国几乎所有心理咨询教育中都包含家庭治疗的课程,婚姻与家庭治疗师也是继心理学家、精神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之后的第四主要执业领域,可见,家庭治疗在心理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谚语:“不但英雄可创造一个大时代,一个时代也可以创造一名大英雄。”可见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且互为因果的关系。个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一个集体中,必须与其他家庭成员产生良好的互动才能共同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与环境,因此每个人的行动和思维都不仅仅受他自己单独支配,还强烈地受到他所在家庭的影响。两者若是融洽互补的,双得其利,若是对抗冲突的,则双受其害。

家庭治疗的科学性即是将注意力从个人身上扩展开来,并且同他的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干预,去疗愈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段关系,从而使问题获得有效的改善。战国时期荀子在《王制篇》中曾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被唐代名臣魏征引用向唐太宗谏言。纵观现代生活,在家庭治疗与解决家庭问题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水就像整个家庭环境,舟即为家庭中的每一个独立个体,家庭环境若是良性而健康的可以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个体,相反却也同样能毁灭个体成员。

人类生活中对个人成长最有力的影响,不是个体,也不是他所属的工作团体或社会团体,而是家庭。——纳皮尔

在阅读《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时,我始终觉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自己的生活面貌。书中详细阐述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和婚姻生活的影响,不免让我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开始了思考,探究之下产生了一些共鸣。

“即使我们对自己的成长经验很满意,但总会多多少少对自己或原生家庭有不满意的地方。无意间我们会期盼与足以带给自己新的人格特质、经验与关系的人结合。在建立自己的家庭时,我们希望能解决某些存在于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家庭中不能公然吵架,我可能会想和一个在家里可以公开吵架的人结婚;如果我是害羞内向的人,我可能会和一个急躁外向的人结婚。借着选择配偶,我们期望获得完整——心理上的完整——因而不免期盼婚姻可以或多或少满足此类渴望。”——《热锅上的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我遇事时总是强势地让伴侣表达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见,在对方表现出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或观点时勃然大怒,不欢而散。其实静下心来我也明白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诸多琐碎,哪有那么多非要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的家国大事来讨论呢,可是明白归明白,下次同样的情况,依旧重蹈覆辙。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通过原生家庭这条线索追溯反思,我找到了这个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记忆中我的妈妈非常温顺善良,我很少听到她表达对生活、对我父亲或身边亲朋好友的任何看法或不满,很少对别人为她安排的事情说“不”,即使是受了委屈、吃了亏。渐渐的我长大了,发觉这种大度宽容变成了一种逆来顺受,虽然我用时而调侃,时而争吵的方式表达着我对她委曲求全的看法,实则也是掩盖自己的心疼。久而久之,我特别愤慨伴侣时有的沉默不语,近乎病态地为他的无动于衷抓狂,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口头语大概就是:“到底什么意见,给句痛快话儿。”伴侣在被我步步紧逼之下,更加抵触表达自己,至此我家面对事情需要讨论的时候,大多不欢而散。

人们都说孩子是天使,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天使,尤其在成年后,我们经历了更多的伤痛、执着、无能为力……我们的心变得比孩童时期更加脆弱,甚或不堪一击。就像歌词中唱的:“天使也一样,一样会受伤。”我们背负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在生命之途中艰难前行,跌倒、反思,再爬起来勇往直前。

值得庆幸的是布莱斯一家最终走出了家庭问题带来的阴霾,他们的女儿克劳迪娅也步入了大学并准备到巴黎生活一段时间。子女会自然而然地效仿父母在婚姻中的角色和定位,所以为人父母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我的父亲在这方面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在我举办婚礼的前夕,我家吵得鸡犬不宁,因为我将婚礼的地点定在了教堂而事先完全没有与我父亲商量,可以说只是通知了他一声,父亲听完当即恼羞成怒。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家每天的画面都是一个气急败坏的父亲叫嚣拒不出席婚礼,一个泪眼婆娑的母亲苦苦哀求双方停战,一个叛逆到骨子里的女儿选择绝不低头,剑拔弩张,相互争得面红耳赤。

突然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我的父亲发了一个短信,告诉我他同意我在教堂结婚也同意参加婚礼。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字渐渐模糊起来,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直到现在我仍旧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心情,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羞愧难当。

事后我的母亲告诉我,其实我在什么地方举行婚礼我父亲都不会有意见,他只是伤心这么大的事情我都没有提前告诉他一声而已。

结婚后在父亲的第一个生日我决定请父母在老字号吃饭,快到聚餐的日子父亲打“要不然叫上奶奶一起,全家聚聚,你说好不好?”我开心地应答着,心里也有无限的爽朗,不但与父亲的心结解开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愿意先低头,以身作则为儿女做表率和榜样的父亲。在婚礼前没有郑重地与父母商量确实是我的疏忽,但是他没有多言任何教条的语句,却用行动告诉了我应该如何与家人和睦相处。

不要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产生抗拒或干脆怨天尤人,更不要妄想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问题的家庭环境中,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不断完善和蜕变的过程。那些为了亲人而做出的一点点改变、一点点体谅,弥足珍贵。

是什么让你与亲人之间恶语相向?是什么让你的家庭危机四伏?人人都应该去面对在与父母、伴侣、子女相处中遇到的困扰和阻碍,人人都有能力去发掘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时常扪心自问,你的家庭经得起考验吗?

感谢大家支持我的新书《旅行即生活——工薪上班族也可以看世界》,现已在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及各地新华书店上架销售,欢迎继续







































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粈涔堟柟娉曞ソ
鐨偆鐥呮渶濂藉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34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