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的公理化诠释

发布时间:2018/1/6 0:33:43   点击数:

01

公理化与国学

中国的解经传统,往往以主观直觉的个性化诠释为主体,从而容易导致学理的研讨变成意见的纷争。中国传统学术这种偏重主观体验的解经方法,难以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尤其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研究者之间带来具有说服力的理性共鸣。近五年来,九江学院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就是试图寻求以一种共同的理性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

公理(axio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axioma,大概有三种意思:1.有价值的事物,身价,名誉,地位;2.认为合适的事物,决议,意图,目的;3.[哲,数]自明之理,公理(《古希腊语汉语词典》87页)。根据第3种意思,这是一个哲学和数学上的概念,不过在古希腊更多的是在数学上提到这个词,主要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阐述的。广义上的公理化方法论应该包括逻辑学、修辞学、语言学和演说术等。公理化方法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包括逻辑学、修辞学、语言学和演说术等方面的理论成果。

所谓公理化方法,就是以一些基本假设、定义和公理作为逻辑推理的前提,应用演绎方法,推导出各种有意义的命题(也可称为定理)。它们总体上会构成一个公理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公理是不需加以证明而作为出发点的真命题;定理是从真命题(公理或其它已被证明的定理)出发,经过演绎推导证明为正确的结论(成为另一个真命题)。

“公理化”方法是当今世界学术的常用研究和推理表达方式。爱因斯坦曾指出:近代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公理化思维;二是可重复性实验。用“公理化”方法重新诠释中华经典,可以让《论语》、《孟子》、《荀子》、《老子》等研究走出疏证、解经的传统格局,改变“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等偏重主观体验的学术方法,寻找比较坚实的客观基础。

“荀子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是最具系统表述的思想家。”(杜维明)《荀子的公理化诠释》是九江学院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和《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之后完成的又一个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论,第二章为公理化诠释的奠基部分,包括定义、基本假设、公理;第三至第六章把《荀子》一书的思想分为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化性起伪、王霸兼用四个篇章,分别凝练命题,予以推理、证明。

02

从孔孟到荀子

西方哲学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形成了系统性的思辨哲学;而中国哲学则以基本命题为中心,如通过建立和探讨“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同样具有系统性及思辨性的东方哲学体验。

荀子创造性地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观以及“隆礼重法”、“法理兼用”、“尚贤使能、知人善用”的治国理念;“以政裕民”、“节用裕民”、“礼为民生”的民本思想;“学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等,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1.荀子“天人有分”思想对先秦天人观的贡献

荀子的“天人有分”思想以“类”的观察为基础,指出人必须站在人的本位看待问题,又必须站在“天地万物”的公正立场看待问题。这告诉我们:其一是不能随意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破坏万物养人的原理机制,挑战天地养人的极限;其二是必须建立人类社会内部的社会秩序,使“欲不必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

2.“性善”、“性恶”的辨析与荀子的人性观

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在于指出修养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一理论,则道德修养便成为脱离实际的空想;而荀子“性恶论”的意义在于指出修养的“必要性”,如果没有这一理论,则儒家的道德修养便失去意义。“可能性”与“必要性”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儒家修养理论的两大基石。

3.义利之辨与先秦儒家基于“民本”的价值观

人如果不能自觉将自己的利欲纳入道义所容许的范围,不但得不到所应得的利益,反而还会招致耻辱。荀子进一步将义利和荣辱相联系,认为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

4.“化性起伪”与荀子对儒家道德修养功夫的表述

孟子讲性善是为了继承仁学,荀子讲性恶是为了凸显礼学,他强调理想的人格并非一蹴而就,个体德性的养成要透过不舍须臾的师法积习而善化。化性起伪就是以后天人为的力量来雕琢天生本然之性,强调人必须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5.隆礼重法与荀子对先秦儒家德政观的拓展

从形式上来说,荀子保留了孔子对天的敬畏(道统来自于天命)、对先王的敬畏(到庭发脉于先王)、对君子的推崇(礼由君子制订),但实质上有了巨大的变化,讲“礼”、“政”、“刑”、“德”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智慧-才能-执政能力-强国之路的思路。

6.从荀子的王霸兼用看先秦儒家的治国理念

从治理的结果来看,“王”指的是天下归服统一;“霸”指的是成为诸侯国的盟主。“王道”的实践追求过程中,“霸”的治理状态是实现“王”的治理状态的基础。从治理手段说,“王”指“分”、“化”的治理手段;“霸”指“刑”、“诛”的治理手段。

7.荀子“群居合一”的思想与儒家社会伦理系统的建构

荀子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以分则和”、“和则一”三个角度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荀子的社会伦理思想是围绕着“如何实现群居合一”之社会理想这一主题展开的。

03

定义、基本假设及公理

作者认为,与其说先秦儒家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些道德的表征,不如说先秦儒家的核心就是“中庸”:前者虽为后者的尺度与标准,但后者却是前者的本质。儒家思想的四条特征是:

1.“天人合一”。以阴阳、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概念范畴描述的天地万物是统一的,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人间的伦理也是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对自然的索取是有节制的。

2.“仁者爱人”。人都有源自血缘关系的爱人之心,也就是“仁心”。通过自我修养,这种仁心可以施于大多数人,施之于社会,乃至自然界,到达“民胞物与”的境界。

3.人并非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在群体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因为为了群体的良好发展,必须有效地约束自己,遵循基于所在位置的人伦关系准则,也就是“礼”,“不知礼,无以立”。个人的价值在于能够对他人尽到自己的伦理义务。

4.人可以通过学(学习历史及实践经验)与思(理性思考)进行自我修养,获得知识,但学重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九江学院确定了6个基本假设、18个定义和7条公理。其框架图如下:

18个定义

6个基本假设

7条公理

1.人的欲求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生存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放任前者自然发展,就会引起相互争夺并产生“恶”。

2.人性中的“智”具有“类”的意识,能将个人“化性起伪”而产生的社会规范(礼)作为共识,这是道德的基础。

3.“礼”通过“分”可以培养人的正当欲望,调节各类人之间的关系,并使国家富强。

4.个人的价值在于自觉地按“礼”的原则在社会中承担义务,关键是能否认识及践行“礼义之统”,即以礼义来统辖功利以及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5.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片面性(蔽),但可以用心的“虚壹而静”的功能来减少片面性:第一,虚心,尊重和采纳各种不同意见;第二,专心,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对象;第三,静心,冷静地排除不相干的认识的干扰。

6.作为王的必要条件是善于以“分”把人们组织起来,也就是善于培养和满足大多数人的正当欲望。

7.治理国家不仅靠王的道德示范作用,还要靠政治制度和人才。在此前提下,治国的目标可以是王道,也可以是霸道。要想统一天下,只能实行王道;而霸道可以作为实现王道的基础。

04

四大治国理念

第三至第六章把《荀子》一书的思想分为四个篇章,分别凝练命题,予以推理、证明,其中明分使群包括23个命题,隆礼重法共有32个命题,化性起伪有36个命题,王霸兼用是34个命题。字数太多,我就不上传了。

《明分使群篇》包括23个命题。荀子认为“能群”是人类区别于禽兽并能胜过和役使禽兽的基本条件。而“分”则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基本法制;为了消除人们由于欲利而引起的争夺,必须明确规定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分。

该篇的命题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人类的生命意志受之于天,不可违逆;如果做不到天人相分、明分使群,人类社会就会戕害民生;人类社会的治乱兴废,在人而不在天;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明分的客观依据是人们有智慧、德行的差别,也就有贵贱的差别;明分的标准是以义而分,从制名、正名开始确立以德序位的大纲,进而全面铺开整个礼法制度;决定明分的两种关键人物是君子(大儒)、君王,而芸芸众生可以在明分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隆礼重法篇》共有32个命题。荀子在政治上提出了隆礼重法说,上述“明分”是所论之“礼”的理论依据,“礼”是“明分”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而法是根据礼的要求制定。

该篇的命题集中反映“礼”的本源和起因,它既是人类的客观需求外加于人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后天习得的生存规范;礼的作用是有差别地养人,同时也在于化性去恶,以礼养情;礼法的基本内容,如礼与等级名分制度,礼与政令赏罚制度,礼与养生送死的仪式制度,礼乐教化制度;礼法关系,礼法的实践主体等。

《化性起伪篇》共有36个命题。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

该篇的命题阐述了心智、欲望与善恶的关系,指出以心智调节欲望并达到扬善抑恶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欲望、个性、感情与人生利害、荣辱、命运、地位的关系,指出以道义统驭欲望则有益于人,放纵之则对人有害;具体阐述了化性与学习的方法,指出如何以礼义来增益智慧以及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王霸兼用篇》共有34个命题。相比孔孟,荀子所论述的“王道”不再显得抽象,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礼法制度的建构和实施可以到达的彼岸。“王道”和“霸道”是与天“道”相匹配的人类治理之道,也是萌动于现实的“霸道”中又超越于“霸道”的治国之道。

该篇的命题阐述了“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和联系;认为“霸道”是乱世时切实有效的治理之道,而“王道”是保证长治久安的理想之道;重视民本。由此反观人间社会的各种制度,如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就可以对症下药地提出改进之法,从而建立具有根本目标(王道)、确定不移原则的各类社会制度。

这是第86篇原创文章

长按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白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45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