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性本善论
天下动荡杀戮,皆为人之本性日渐丧失。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也,人固有之也。此乃人之本性。人性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激水拦截,可使水行于山,然则非水之本性也。濡染以恶,可使人残虐无道,然则非人之本性也。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人性堕落,竞相为恶,(复归人性方可治世荀子的人性本恶论
人性本恶,何以为善?恶是人之本性,善乃人伦教化。天下之人,生而好利,是以有争夺;生而狠毒,是以有盗贼;生而有耳目欲望,是以有声色犬马。若从人之本性,必然生出争夺,生出暴力,生出杀戮!方今天下,动荡杀戮不绝,正是人性大恶之泛滥,人欲横流之恶果。惟其如此,必须有法制之教、礼仪之教、圣兵之教,以使人性归化,合于法而归于治。无法制,不足以治人之恶;无礼仪,不足以教人向善:无圣兵,不足以制止杀戮。明辩人性之恶,方可依法疏导,犹如大禹治水。
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要后天努力。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性,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
孟子和荀子同为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大师,其中,孟子更是被后世之人尊称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硕儒,为我们熟悉的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孔孟”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而荀子亦是先秦孟子之后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学思想体系,也为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同是儒家大师,同出儒门,尊崇孔子,为中国儒家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两人在人性方面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见仁见智,不同人会有不同观点看法.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