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读史要略37最为老师论荀子

发布时间:2018/4/3 21:54:06   点击数:

荀子(约公元前—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荀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因学问博大,所以“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荀况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基础上,又博采众家之长,并加以综合、改造,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大部为荀子所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其中首次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理念。战国名人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荀子为后世影响至大,其思想概要轮廓如下: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针对“人性本恶”的前提,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但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性恶论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为其进行礼乐教化开辟了空间。因此,荀子进一步提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认为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视为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视为天。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

“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荀子观察到,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于动物之处,是人能“群”,即人能组织社会。而人所以能“群”者,在于“分”。“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事不同的社会分工,以面对自然、战胜自然。而“分莫大于礼”。通过圣人的治礼作乐,将社会分为上下有序的等级,以解决基于物欲的争斗。“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对此,荀子有两个说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义”。一是“分莫大于礼”。显然前一种说法侧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种说法则侧重于礼法制度。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关于战国初期礼法与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自己的命题。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在荀子看来,所谓“知”就是主观与客观有所合。“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认识就在于以“人之治”和“物之理”。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缘天官”或“天官意物”:“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在这一阶段人首先依靠感觉器官来把握事物。第二阶段,“心有征知”:荀子把思维器官称为“天君”或“心”,其功能为“征知”。“征知”就是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荀子认为人在认识上的最大隐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让已有的知识妨碍即将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时兼知两物,如果能做到使两物不互相妨碍以影响认识,谓之“壹”。不以混乱的胡思乱想淆乱正常的认识就是“静”,即要在认识中排除干扰、精力专一、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叫“大清明”,这是认识的最高状态。

荀子继孔孟之后,可谓战国诸子中又一思想高峰。因其于儒家思想基础上引入道家之自然法则和深刻内涵,是以史家常称其为“道儒家”。重温荀子思想,除为其深刻广博之知识而感慨外,更为其于“人性本恶”之认识基础之上,建构起“礼、法、自然”之间的科学思想体系,实可深鉴于今日。今日之西方社会所广泛使用之“三权分立”、“舆论监督”、“民主法制”,皆以“人性本恶”为政治体制建构之基础;而我国目前提出“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的政治设计,亦得到民众广泛认可,亦因党和国家认识到“用权者”必有私心、私欲,若无良好之法律制度加以约束,无良好之道德观念加以教化,则很可能导致贪腐之风盛行,民众之心尽失。而荀子于遥远之两千多年前,已然对此洞若观火,能不叹于古贤之智慧乎?

另因今日之报刊网络,常有引用于古人之语,多数人并不知出自何处,是以特将《荀子》一书给后世留下的众多经典成语摘录于下,一则可见荀子思想之博大深远,一则以供诸君参鉴引用:

1.出自《劝学篇》的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等。

2.出自《荣辱》的有: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

3.出自《不苟》的有: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骄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摒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4.出自《非相》的有: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相县(悬)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5.出自《仲尼》的有: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闻,必胜,知而好谦,必贤;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6.出自《儒效》的有: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7.出自《王制》的有: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8.出自《王霸》的有: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9.出自《君道》的有: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明主有私人以金玉珠石,无私人以官职事业;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

10.出自《臣道》的有: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纣所以灭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

11.出自《议兵》的有: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

12.出自《天论》的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买与礼义。

13.出自《正论》的有: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称功,罚不称罪,不详莫大焉;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14.出自《礼论》的有: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

15.出自《乐论》的有: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温馨提示:

阅读是一种成长,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所以赶紧分享朋友圈吧!

本文编辑:韩坤超

责任编辑:茹洋

编审:马静

版权声明:“北京信息网”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定点医院
北京白癜风最佳最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51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