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荀子经典第五篇非相节选二
荀木白引言
《荀子》经典被称为帝王之术,治国、益民、合生活。在当时战国末秦国初,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恶欲膨胀,各种不符实际的百家学说蹦出世面,儒家思想已经岌岌可危,荀子思想犹如一道光,受命于乱世之际,传承儒家,合并百家,形成一套“荀学”治世经典。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得其真传精髓。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集权管理制度;韩非子创立法家,奠定了中国法律根基。
盖帝尧长,帝舜短①;文王长②,周公短③;仲尼长④,子弓短⑤。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⑥,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⑦,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⑧,期思之鄙人也⑨,突秃长左,轩较之下⑩,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出处《荀子·非相》注释:①尧,舜:见前注。②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朝时周部落的领袖,周武王之父,以贤明著称。 ③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他曾辅助武王灭商,有功而受封于鲁,但他来到封地而留佐成王执政,是著名的贤臣。 ④仲尼:即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公元前~前年),名丘,字仲尼。 ⑤子弓: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 ⑥卫灵公:名元,春秋时卫国国君,公元前年~前年在位。 ⑦焉:通“颜”,额。 ⑧孙叔敖:春伙时楚庄王的令尹(宰相),辅助楚庄王建成了霸业。 ⑨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⑩轩:卿、大夫乘坐的车子。较:车箱两旁的横木,跨于輢(车旁人所倚之木)上者。 ?叶公子高: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楚国大夫,封地在叶(在今河南叶县南),楚国大夫僭称公,故称叶公。 ?白公:名胜,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因避难逃到吴国,后被召回,留在白邑(在今河南息县东北),号白公。公元前年,他发动政变,杀子西、子期,劫持楚惠王,控制了楚都,后被叶公打败,自缢死。参见《左传·哀公十六年》。 ?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别国的相国。子西:即公子申,春秋时楚平王的长庶子、昭王庶兄,楚昭王、惠王时任令尹。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子期:即公子结,楚平王之子、子西之弟。 ?士:《集解》作“事”,据宋浙本改。 ?揳[xié]:同“絜”,度量物体周围的长度叫“絜”。 ?徐:诸侯国名,地处今安徽泗县一带。徐偃王:周代徐国君主,其年代古藉上记载不尽相同,或以为是周穆王时人(见《史记·秦本纪》),或以为是楚文王时人(见《韩非子·五蠹》)。他以仁义著称,又自称为王,所以周王使楚国消灭了他。 ?焉:《集解》作“马”,据世德堂本改。焉:通“颜”,额。?蒙:蒙上,戴上。倛:同“魌”。蒙倛:古时人们驱疫辟邪时所用的一种面貌丑恶的假面具。其中四眼者可为“方相”,两眼者称为“倛”。 ?菑[zì]:通“椔”,立着的枯树。 ?皋陶[yáo]:一作咎繇,传说是东夷族的首领,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后助禹有功,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闳[hóng]夭:周文王的臣子。文王被纣囚于羑里时,他曾设法解救。 ?傅说[yuè]:商王武丁的相。?植:立。鳍:通“榰”[zhī]。?伊尹:商汤的相。他辅助汤消灭了夏桀。?麋:通“眉”。 ?“尧”是连类而及之辞,无实义。参,即叁。牟:通“眸”。参牟子,即三个眸子(瞳仁)。 ?直:只。差[cī]:区别。译文: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冉雍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哄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箱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人。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木白引申荀子用事例来证明人不是从相面来决定好坏的,而是由志向思想和学问来决定的。
附:
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前),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1、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
2、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
3、韩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
4、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5、陆贾: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6、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7、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8、陈嚣(xiāo):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
两家:诗家毛亨,思想政治外交家陆贾;
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子》荀子第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七篇——大略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END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