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超全整理,暑假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 的伦理纲常。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④主张“工商皆本”
⑤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摄像,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2)顾炎武(亭林先生)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
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强调“众治”,反对“独治”。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3)王夫之(船山先生)
思想:唯物主义
主张:
①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③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④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⑤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4,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著作:《船山遗书》
2、三人的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4、背景: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构成了这一时期进步思潮的又一重要方面。
5、经世致用的影响
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民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形成——先秦时期。
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
进一步改造--隋唐,三教合一。
转型与成熟——宋明理学
继续与变异——明清
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END
▌历史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