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荀子middot性恶第二十三7
文章编号XZ-23-7,总第期。
简介:
荀子第二十三篇性恶第七段。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第六本与大家分享的书是荀子,因精力有限,每天分享千字左右,分享的内容包括原文、译文与学习心得。如果有朋友对某段很感兴趣或有见解,想进一步探讨,欢迎回复或留言。本书分段多根据内容数量,并非完全按照文意。
XZ23-1-7
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矣。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
所以,富足的不再羡慕钱财,高贵的不再羡慕权势,如果本身有了它,当然不必再向外寻求了。因此,人之所以想要为善,正是因为人本性恶的缘故啊。如果人的本性,本来没有礼义的内容,因此就要努力学习来掌握它。人的本性不懂得礼义,所以要经过思索考虑来了解它。这样,如果只有本性,人就不会有礼义,也不会懂得礼义。没有礼义秩序紊乱,不懂得礼义就要违背事理,所以,如果人只有本性,悖乱就存在人性之中了。由此看来,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是不对的!天下古今所称的善,是指端正顺理,合乎礼义,遵守社会秩序;所谓的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违背社会秩序的。这是善良与邪恶的区别。如果真以为人的本性就是合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那么又要圣王做什么用呢?又要礼义做什么用呢?即使有圣王和礼义,还要在合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上增加什么呢?今天看来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恶的。
因为人更加追求自己所缺少的,富裕的就不会追求钱财,高贵的就不会追求权势,自身所有的就不会向外界寻求。荀子由此推断,认为之所以追求善,是因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礼义的,所以努力学习去追求礼义,希望自己能够遵循。人的本性不了解礼义,所以认真思考来力求了解它,让自身能够行礼义之道。所以从人的本性讲,没有礼义,也不了解礼义。但从现实情况看,人没有礼义就会秩序紊乱,不了解礼义就会背离正道。所以推断,悖乱就是人的本性,礼义是后天所谓,善良都是通过人为活动拥有的。如果人本性中都是恶,为什么又要追求善呢,只是缺少并不能说明,我觉得一定有对善的向往,而纯恶的本性是不会向往善的,所以我不赞同荀子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不赞同这一观点。荀子认为,凡是古往今来天下人所说的善,就是合乎法度,遵守秩序;所说的恶,就是偏邪阴险,悖逆作乱,这就是善与恶的分别。如果人的本性就能合于法度、遵守秩序,那么无需圣王的存在也能维持良好的秩序,无需礼义的规范也能保持社会安定,所以就无需圣王与礼义了。即使有圣王和礼义,也不会在社会秩序上有所增加。所以荀子推断,人性本恶。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