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寻找琅玡王氏的历史回声琅玡世家在哪
秦朝统一全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琅玡郡为三十六郡之一。从曾参荀子到秦始皇,从诸葛亮王羲之到颜真卿,一连串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与琅玡这个地方紧密相连。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琅玡郡名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本期寻踪,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寻觅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琅玡。
“千秋万岁”瓦当
提到琅玡郡和琅玡文化,山东临沂是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之地。而说到临沂,“琅玡王氏”郡望又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板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琅玡郡治,秦时在琅玡,西汉在东武,东汉初年在莒县,以后均在临沂境内。随着时代的变迁,琅玡郡之名最终湮灭,但“琅玡王氏”郡望却深深留在临沂人的记忆中。
“琅玡世家”,今人犹称
“琅玡王氏”这一郡望,是长期生活于琅玡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郡属“琅玡”是这一国内著名望族的鲜明标识。琅玡临沂王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西汉名臣和经学大家王吉,由琅玡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这一家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余年。
“琅玡王氏”奠基者王吉
王吉之子王骏和孙辈王崇,均官至三公。因其祖孙三代皆为高官,故有累世之美。这一荣耀不仅在一郡内,即使在国内亦不多见。于是,以王吉祖孙为代表的这支王姓家族,便在客观上成为闻名遐迩的高门望族。因自王吉起,其子孙世居琅玡国临沂县,于是,“琅玡临沂王氏”便成为国内著名的代表性郡望和此支王氏家族引以为荣的标志性徽号。自此开始,直至唐代的九百余年间,其后裔无论身居何处,均无不自称自己是琅玡临沂王氏。时至21世纪的今天,南方粤、闽等沿海一些王姓人士,仍称自己为“琅玡世家”。
千古书圣洗砚琅玡
有“书圣”之称的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是琅玡王氏郡望的一位代表。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为右将军,又称“王右军”。其书法为历代学书者所推尊。西晋太安二年(公元年),王羲之生于琅玡临沂,并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
王羲之故居
民国时代的《临沂县志·古迹》记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晋末年“永嘉之变”时,王羲之随宗族南迁,“舍宅为寺,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曰洗砚池,皆其遗址”。后人为纪念王羲之,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增建右军祠。清乾隆二十四年(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玡书院。抗日战争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为省立第五中学的第三、四院。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实亡。
王羲之故居中洗砚池、少年王羲之像
年,临沂市(县级)开始修复王羲之故居。年4月,在纪念王羲之诞辰周年之际,临沂市投巨资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年10月,整修工程全面竣工。整修扩建后的王羲之故居,面积由原来的28亩增至8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名人故居之一。故居坐北朝南,大门匾额“王羲之故居”由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院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普照夕阳、千秋五贤四个景区,分布着洗砚池、晒书台、琅玡书院、书法碑廊、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等众多景点。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