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转县寻找晋国

发布时间:2020/9/8 15:32:23   点击数:
郑华国 http://pf.39.net/xwdt/161219/5123407.html
啦啦啦宋佳天命叔虞,卒封於唐。桐珪既削,河汾是荒。文侯虽嗣,曲沃日彊。未知本末,祚倾桓庄。献公昏惑,太子罹殃。重耳致霸,朝周河阳。灵既丧德,厉亦无防。四卿侵侮,晋祚遽亡。这是司马迁写在《史记?晋世家》结尾处,对晋国历史进行总结时的述赞,太史公将晋国从创立到亡国的全部历史,凝缩成这六十四个字。述赞里的“桐叶封弟、曲沃代翼、文公制霸、三家分晋”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如今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只留下“唐、河、汾、曲沃”这些地名在提醒着我们,那些跌宕起伏、波诡云谲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此时脚下的黄土地上。晋国史作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山西人的我们如何能不去了解自己故乡的历史呢?踏上古都平阳这片土地回望历史,那些两千多年前发生的故事总给人既近又远的感觉。说它近,空间上它们就在我眼前的这片大地上发生,说它远,时间上近三千年之距会让人感觉到它们遥远且不可探及。这一近一远的落差,让人顿觉失落,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会慢慢缠上你的心头,就像是历史的车轮在碾过黄土后,荡起的尘烟,让试图靠近它的人灰头土脸。尽管失落和迷茫无法避免,但在渴望探寻自己祖先历史心情的驱使下,还是踏上了寻找晋国的征程。从何处开始呢?那就从历史尘烟落定后遗留下的那些地名开始,开始我们的探寻!因为它们最直接、也最为浓缩——地图上的地名都能变成可抵达的目的地,史书上的地名都可作为无数历史故事和人物的载体。第一站荀子故里——安泽县

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建县,取境内安吉、泽泉两村名之首字,命名为安泽县,县治置于安吉之南、泽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县古阳镇古阳村)——度娘

??《安泽县政府》

?“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竹书纪年》

荀子,赵国人,先祖原氏黯曾帮助曲沃晋侯灭荀国,晋侯就赐荀地为其先祖的采邑,因而就以荀为他们族人的姓。原氏黯,即为荀氏初祖,叫做荀息,历史上也称他为荀叔?。荀叔的孙子荀林父,任晋国中行将,因而他的后人又以“中行”为氏。

《街景》

小城的人本来就不多,出门抬头便是熟人,您瞧,就在与刚碰到的熟人聊天的同时,还要和飞驰而过的电动车骑手打声招呼。

“十五年,赵鞅使邯郸大夫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定公围晋阳。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中行为仇,乃移兵伐范、中行。范、中行反,晋君击之,败范、中行。”——《史记?晋世家》

中行氏在晋国曾权倾朝野,但在与赵氏家族的斗争(铁丘之战爆发的诱因)中败北,族人害怕受到迫害,都纷纷把姓氏改回到“荀”。?

《废墟》

没人住的房子坏得快,房子的精气神就是住着的人,无论原来多坚固的房子,没了人的日常打理,就像没了精气神的人,垮掉是早晚的事。

?“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子,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当时极有影响力的学习场所,聚集了当时的博学之士,而荀子担任的祭酒一职,乃是学宫之长,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坡面》

已近午时,袅袅青烟从烟囱里慢慢的升了起来。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荀子虽秉承了儒家之学,但历来不被认可,主要是其被官方否定和批判了的“性恶说”,以及他那著名的两位高徒——李斯和韩非,被认作法家的代表人物。

《待拆的老房》

住所最能体现人的精神气貌,地面虽已坑坑洼洼,但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墙面虽落满了岁月的印痕,但也有地方去挂清洁用的笤帚和打苍蝇的拍子;再破弊不堪的厨房,每日里也总会在炊烟升起的同时,有饭香从漏缝中溢出,飘到街巷让路人流连。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

汉宣帝这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是我们所熟知的,而霸王之道的起点之一是在荀子这里,作为宣帝所讲的霸道即为法家的思想及其治国理念。

《月亮湾路》

最普通的小巷,却起了最可爱的名字,看见街牌,立即就会对住在这里的人有了好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荀子?修身》

历史,就是由无数的巧合构成,荀子被后人称为孙卿,是为了避讳汉宣帝名字刘询,而改荀为孙。表面上是这一字之改让两个不同时空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但在冥冥之中,荀子的思想流觞早已从他的手中流到了汉宣帝的手里,让两人有了跨越三百年的联系。

《街景》

小城生人很少,我们就像闯进来的异类,就在我拿起相机的同时,也引来对面老太太奇怪的眼神。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崩坏,诸侯国内子弑父、臣弑君,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毫无权威,周公所设立的朝贡制度形同虚设,列国间的倾轧也愈演愈烈,如何从思想上解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是那时以救世济民为己任的荀子所纠结所痛苦的。

《小院》

历经多次城建开发,小院外的路,在越修越好的同时路面也越垫越高,小院就这样渐渐地沉入了地平线下。时代变迁,新旧更替,老旧的院子竟会以这样卑微的方式慢慢得退出历史的舞台。

“孟子言性善,盖勉人为善而为此言;荀子言性恶,盖疾人之为恶而为此言”——《谢墉荀子笺释序》

修齐治平是儒者的历练过程,经世济民是儒者的人生目标,天下大同是儒者的社会理想,作为儒者的荀子其理想与信念也概莫能外,但在世风日下社会面前,我想荀子一定痛苦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纠结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脱节。

《窗》

时值中午,肚子咕咕叫了,找到一家干净的羊汤馆,一人要了一碗羊汤一个饼子,坐在餐凳上等着,抬头就看到了这扇窗户。

?“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荀子?修身》

依荀子之前的儒者来讲,只要是做到修身自好,就能如北斗一般,以行为教育的方式影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只要重视自我管理,就可以自天子、诸侯到士大夫,由上而下地实现国家治理的顺畅有序,由里及远实现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

《羊汤馆老板娘》

老板娘集厨师、服务员、收银员于一身。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

可是,荀子面对的天下早已不是周初封国建邦时的天下,在荀子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有史以来面对的第一次大变革,在这种让人无法预测的社会巨变面前,确确实实需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来指引人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果性恶说是荀子为我们解释,当时社会问题出现的愿因,那么强调礼法,就是荀子为了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开除的药方。

《羊汤馆》

孤零零的两张餐桌看着两个饥肠辘辘的食客。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荀子?礼论》

看着现实中,儒家遵从的礼法被人肆意践踏,找到个人与群体、现实与理想的节,找到让儒家实现救世济民理想的路,是压在每个真儒者肩上的重担。我想当时的荀子一定在不停地思考,如何让人们都能遵守礼法的约束,如何强化人们对礼法的遵从,如何让个人精进与社会发展不再脱节,如何让儒家的大同世界有实现的可能。

?

《一只羊蹄儿》

五元钱的卤羊蹄,是老板娘推荐的,炖的软烂,入口即化。连声叫好后,笑容就立即在老板娘的脸上呈现出来,你能感觉到她的幸福,是那种被客人称赞的满足感远远大于金钱收获的幸福。

“令必行,禁必止。”——《韩非子·饰邪》

这个时候以荀子学生为代表的新“儒家”就诞生了,只不过他们被称之为法家,这些被冠以法家的先行者,在过程与目标之间,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162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