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一天一书速百读与您共读的第81本好书

发布时间:2020/9/4 11:25:18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点击下方音频,带给您视与听双重体验)

速百读签约作者:左小夏|插图:Pexels

|关于本书

美国黑人罗德尼·金曾遭到4名洛杉矶警官的殴打,险些致死,当时的美国评审团却认定警察无罪,此判决引发了民众的大规模愤怒,引发骚乱。

这场骚乱使50多人丧生,近千座建筑物被烧毁,在目睹了一名白人卡车司机遭遇可怕的暴力伤害后,罗德尼发出和平请求:

“我们注定要生活在这里,却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困境:

为什么夫妻会因为一些所谓的“小事”大吵一架?

为什么我们越想要讲道理,越觉得以理服人那么难?

为什么人们如此轻易地就被划分为互相敌视的群体,并且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这本书,会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原因,给出答案。

《正义之心》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又一力作,它的作者乔纳森·海特在年被《展望》杂志评选为“世界顶级思想家”。

本书受到了包括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等各界人士的推荐,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人类认识自我本性的里程碑著作。”

在信息以指数倍增长的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用“道德”标榜自己的言论。

尽管我们上小学时就开始背老子的《道德经》,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雷锋,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道德吗?

我们自以为的道德与正义,在别人眼中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

在《正义之心》一书中,作者通过基于科学的实验与启发的小故事,让你看到道德的真正面孔,了解它对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得到关于人际、政治等多方面的启发与认识。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吧,我将分三个重点为大家讲解。

第一个重点是:人的道德从何而来?

第二个重点是:道德都包括什么内涵?

第三个重点是:道德如何影响我们?

人的道德从何而来?

在中国古代人性论中,必然少不了孟子与荀子的一席之地。

主张性善论的孟子认为: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向善就像水都往下流一样

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则认为:

人天生好逸恶劳,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为有道德的君子

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人的道德无非两个来源,一出生就存在的道德,或是后天教育影响下的道德。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项实验为例:

皮亚杰将相同体积的水倒入不同高度的杯子里,一个高而细,一个矮而粗,然后询问孩子哪个水杯里的水多。

熟悉体积守恒定律的我们都明白,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一样多的。

然而那些不满6岁的孩子,通常会说水面高的那个杯子装了更多的水。

如果你是家长,你该如何让孩子明白这个定律呢?

通过说教当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没有到一定的认知阶段,这些定律对他来说丝毫没有意义。

但是如果你让他亲自玩一玩这两个装水的杯子,或许他们自己就能够明白了。

也就是说,对体积守恒的理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向大人学来的,而是当孩子们的头脑发育到一定程度,再加上适当体验的结果。

无论你在三岁的孩子面前将同一杯水轮流倒多少次,他们都无法理解体积守恒。

但是当他们六七岁时,在与其他小朋友玩游戏、争论以及合作共事的过程中,他们会比从大人的说教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所以,儿童对道德的理解是他们在和别的孩子玩耍时自我建构出来的,先天基因和后天教育对道德的建立具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根本来源。

了解道德从何而来,促进了我们对道德的认识,那么人们口中经常提及的道德究竟指什么呢?

道德的内涵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道德并不是只有一个内涵,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人们可以形成不同的道德内涵。

孟子曾说: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chú)豢(huàn)之悦我口。”

道德更像是菜系,它是一种文化构建,受到环境和历史的影响,因此道德必然是多元的。

道德的多元可以概括为有六个模块,分别为:关爱、公平、自由、权威、忠诚和圣洁。

六个模块是对人类生产过程中不同等级而言的,是具有相对性的道德感受。

关爱是对下级或者是对弱势群体而言。

比如我们看到图片中北极熊瘦骨嶙峋无家可归的时候那种感受,或是对看到幼儿受到伤害时的道德感受。

公平和自由是对平等个体而言。

当人们表现出值得信赖、知恩图报的迹象时,我们会感觉到高兴和友爱;

而当人们企图欺骗或利用我们时,我们会感到愤怒甚至恶心。

忠诚是相对于组织群体而言的。

是我们为了应对构建紧密联盟这一适应性挑战而做的内在准备。

忠诚这一指标能够区分团队中谁是最具有团队精神的人,谁又是团队中的背叛者。

但丁也在《神曲》中为背叛行为预留了地狱的最底层,比贪吃和暴力糟糕更多的是对自己团队或家庭的背叛。

权威是对强势人群而言。

如果没有对等级的确认和对权威的尊重,那么维护秩序与公平的社会就无从谈起。

圣洁是相对于自然而言。

这是对病菌的一种原始反应,比如说我们认为某些东西是脏的或受到污染的,因此要尽量避开;

或是某些东西如此神圣,我们要尊敬并保护它免受亵渎。

这六个道德模块可以作为道德共同体之间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基础,是道德的共同内涵。

懂得了道德是由六个模块共同构成的内涵,那么我们要如何在道德的影响下与人相处呢?

道德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道德的三个盲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第一个盲点: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感觉更多来源于自身的道德直觉。

比如询问你画展中的哪幅画好看,你指出第一眼看上去就令你耳目一新的一幅,你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这幅画哪里好。

但如果有人这样问你,大概率你会随便找出几个借口,即策略性推理,来证明自己的直觉是正确的。

因此,当我们与别人发生争论时,其实本质上是我们的直觉与他人直觉的分歧。

这种分歧并不能依靠后发生的策略性推理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做到被对方说服。

第二个盲点:狭隘的道德观念。

在上一个重点中,我们讲了六个不同的道德内涵,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都不是简单的,而是多种内涵的组合矩阵。

比如说西方社会强调保护个体的权利,而非西方社会更强调集体甚至是神性伦理。

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矩阵则更加复杂,也就很难做到互相理解。

比如更注重关爱和自由道德内涵的自由主义者,很难理解保守主义者对忠诚和权威的注重。

这些道德矩阵将人们聚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团体,但也使人们盲目地与其他道德矩阵相隔绝,因此人们很难去思考,道德的真理或许并不止一个。

第三个盲点: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马克吐温曾说的那样: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锤子,那么所有问题看起来都像个钉子。”

狭隘的道德观将社会群体分割成敌对的团体,进入团体之后的思维和行动也将固化,并且将盲目性放大。

但是乔纳森也提出,人类在90%的意义上是黑猩猩,10%是蜜蜂。

其中,猩猩是擅长个体竞争的、自私的灵长类动物;蜜蜂是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昆虫。

因此,绝大部分学科的的理论都是基于人是自私的这一假设。

所有表面上的利他和合作行为,乃至简单的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解释为利己主义的隐含形式。

人类的正义之心表面看起来是蜜蜂,然而内心其实依然是猩猩。

道德的三个盲点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会让我们低估自己作为人类的本能,高估我们自身的道德感。

从而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破坏一段经营已久的亲密关系,甚至也会使我们的眼界和思想越来越狭隘,从而影响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那么,这三个盲点可以被避免吗?

当然可以!

首先,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阐述我们的判断,而不是一味的依靠内心的直觉评判他人。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并且不被内心直觉所影响。

其次,在与自己处于不同道德矩阵的人所交往时,尽可能地跨出自己的道德矩阵,去理解体会一下自我矩阵外的人和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人碰撞出友谊的火花,而不是冲突的烽烟。

最后,人类不是一座“孤岛”,我们的本性里有着群体归属感的正义之心,我们自私的同时,也是无私的个体。

因此,即使处于不同的宗教、国家,不同的道德矩阵,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彼此的努力和谐相处。

总结

人类常有的“正义之心”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道德起源于儿童时期的自我构建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又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但是它并不受我们的理性控制,而是依靠直觉做出判断。

道德盲点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才会与人发生口角和争执,甚至像对待敌人一样辱骂自己的爱人。

这种盲点会影响我们的幸福与社交,令我们陷入困境。

所以在与人相处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所在的道德矩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身边的人和谐共处,了解社会,探索未知,成为一个拥有多元化思想的人,度过精彩的一生。

以上就是《正义之心》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了解道德的内涵与运作方式,更加理解自己,了解世界。

1

END

1

HEYBOOKS

往期精选

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158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