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书评扎根尘泥,余香如故

发布时间:2020/11/17 21:59:09   点击数: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借用“庙”与“神”的关系对人类生活与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比喻。而《哲学,从思想里开出的花朵》一书所做的事,正是将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尊尊“神像”擦亮摆正,让华夏子孙一览无余,并不由自主的去观赏和膜拜。

当下有很多作品力图将哲学复杂化、深奥化,著作等身的学者们说起话来云山雾绕,故弄玄虚,引经据典,以显示自己过人的智慧,生怕别人听得懂。这显然是一个误会,该论调混淆了“哲学”与“知识”的身份认同,没有分清“道”与“技”之间的差异。本书的最大贡献和亮点之一,便是将哲学带回到常识与故事,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从先秦哲学到秦汉哲学,从魏晋哲学到隋唐哲学,再到宋明理学,本书以时间线为中轴,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一次简练而清晰的梳理。所谓“简练而清晰”,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本书章目的炼字,用“辉煌”来概括先秦哲学百家争鸣的盛况再合适不过;秦汉哲学的特点是独尊儒术,故曰“一个面孔”;“悬着的魏晋哲学”则再现了魏晋哲学的飘渺玄奥,恰到好处……

“哲”在中国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说法。中国文化中的“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如老子、孔子、墨子、朱子等,这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乃至敬而远之。本书则为“哲学”放下了“圣”与“哲”的架子,这不仅体现在章目的精准概括上,更体现在流畅通俗而又不失深刻的文句当中——“中国有天下的1/81”“人性是恶的”“天没有意志”“一颗心,就是一个宇宙”等标题是对邹衍的“九大州岛”学说、荀子的“性恶论”、王充的“无神论”、陆九渊的“心学”的画面感十足的具象化表述;“犄角旮旯”“阳光热乎乎的”“郭象在想啥”……大量口语的介入,提高了本书的活力指数,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如数家珍,犹如一个平和淡定的长者在讲故事,温文尔雅,娓娓道来,不卖弄学问,更不会卖关子炫技巧,只是给你讲述一些人的一些际遇,以及他的一些想法;看似轻描淡写,不着痕迹,却将所有脉络、要点通通疏入读者的心中,缓缓萦绕,三日不绝。

将哲学家的生平故事与其哲学理念相结合是本书行文风格上的另一大特色。这使得一直悬浮于思想上空与白云飞鸟为伴的种种哲学观点找到了埋藏在土壤深处的根基,让我们在了解哲学家们成长轨迹的同时,也为他们为什么会持有该种观点提供了现实依据。比如范缜出身于士族家庭,可惜家道中落,出世艰难。再加上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这一切,造就了他刻苦努力、敢于担当、耿直倔强的性格,为他以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质疑、反对正在盛行的佛教神不灭论埋下了伏笔。正如书中所云,他“勇敢地提出新锐的思想,为哲学史留下了一抹雪亮的光”。

如果说,哲学是“从思想里开出的花朵”,那么本书中的一个个哲学家便是这朵花的花瓣。他们在当时命运不同,有人意气风发,备受重用;也有人时运不济,一生落魄——正如古语所云,“自有拂帘幌坠入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范缜)。不论得失起伏,如今他们都已化作落花随风而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可是那一抹抹余香却依然如故,而这余香,便是他们的思想,幽幽藏隐于这本书中。

此外,每一篇正文后面还设置了“扩展阅读”的板块,在“时间线”外辅以“知识点”:“圣人与我同类”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浩然之气”?“辩胜”当作何解?儒家“五术”分别是什么内涵?第一个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什么?……一段段文字如同正餐之外的甜点,补充营养,促进消化;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也极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帮助我们对哲学有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

翻开此书,我们就像是在面对是一位拈花微笑的智者,言语不多,却将真意蕴含在其中,欲辨已忘言。身处这样一个花花世界,身边随处可见的是“奇葩”,却缺失了太多惊艳的花朵。没关系,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高洋,《青岛日报·连载》,.3.11)

喜欢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24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