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无门槛读懂论语middot为政篇第二

发布时间:2021/5/15 18:31:11   点击数:

2.17子曰:“由(仲由,字子路),诲女(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常见注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章是孔子关于“为学”的实事求是的观点。因为“度”的概念比较难以把握,自己对自己是知还是不知的判断就容易失误。特别是子路,因为好勇莽撞,很有可能把不知当成知,容易产生自欺甚至欺人的心理,所以孔子此处警戒他。

另外可以参考《荀子·子道》中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还可以参考《荀子·儒效》中说:“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2.18子张(颛孙师,性格像子路)学干禄(求取官职),子曰:“多闻阙(搁置)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过错);多见阙殆(疑惑),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说话方面要多听,搁置有疑问的不说,其余有把握的要谨慎说,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行动方面要多看,搁置有怀疑的不做,其余有把握的要谨慎做,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这章是孔子关于“为学”而求仕的观点。在现代职场上也需要“言寡尤、行寡悔”。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都需要谨慎,何况没有把握的呢?

然而何为有把握?这就又回到了上一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问题了。

2.19哀公(鲁国国君,公元前-前年在位)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回答上级都用“对曰”表示尊敬):“举直(正直之人)错诸枉(邪曲之人),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无私的人,不用邪恶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提拔邪恶不正的人,不用正直无私的人,老百姓就不服了。”

本章是孔子关于“为政”的观点。亲君子,远小人,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用人态度。一般宗法制度下都是唯亲是举,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被选用。孔子“任人唯贤”的思想,对当时是一种超越,在今天共和政体下也不失其价值。

2.20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权臣)问:“使民敬、忠以(与)劝(勤勉),如之何?”子曰:“临(莅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恭敬、尽忠而且勤勉,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你;你选用善良的人而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

本章是孔子关于“为政”的观点。从反面看,更容易理解。领导者不庄重,老百姓不敬重;领导者不孝慈,老百姓不忠诚;领导者不提拔贤人、不教育人,老百姓就懒惰。

2.21或(有人)谓孔子曰:“子奚(为什么)不为政?”子曰:“《书》(《尚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孝悌之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政,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为政”主要依靠“德治”的思想主张。成德就是要孝悌,不懂的就要教之孝悌,人人孝悌,天下自然而治,这可能是使天下安宁的成本最低的为政方法。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大车辕端与前面横木相接处),小车无軏(yuè小车辕端与前面横木相接处),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我不知道那怎么行得通。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这一章是说“信”在德治中的重要性。信,一方面是对别人讲信用,另一方面是取得别人信任。信,是减少社会运行成本的利器。

2.23子张问:“十世(一世三十年)可知也?”子曰:殷因(沿袭)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商朝沿袭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沿袭了商朝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继承周朝礼仪的,就算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知道的。”

本章中孔子提出“为政”中的礼制,以周代礼制最佳。

因为夏商的礼还可以有所“损益”,即可以增减、变革,但可以预计到十世之后;但周礼完美无缺,可以预计到百世以后。孔子对周礼的推崇亦可参考3.14子曰:“周监(借鉴)于二代(夏商),郁郁(文采盛貌)乎文哉,吾从周。”由于鲁国是周礼的主要继承者,所以孔子认为周礼是最接近“道”的,参考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祀它,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你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本章中孔子提出礼制中的反动。

人神曰鬼,这里的鬼是指逝去的先祖们,与天神、地祇并称,在过去祠堂里都有牌位。《礼记》上说“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那么祭别人家的鬼不合礼数,自然就是谄媚了,同“巧言令色”类似,都是“鲜矣仁”的。

同样的内核,见义不为(义就是适宜去做的),也不合礼数,而且无勇无仁。不过,勇要在礼的制约下才算勇,否则叫作乱。

《为政篇第二》基本上对《学而篇第一》篇的深化,对以德治国进一步展开,对为学、为人、礼制方面也作了进一步论述。

若水中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409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