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六经中的礼经是礼记吗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很多人认为《礼经》就是《礼记》,这个认识对吗?首先我们看:
《礼记》这本书有多厉害
我们平常说的《四书》里面的《大学》和《中庸》只是《礼记》里的两篇而已。除了这两篇,我们平常说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就是来自其中的另一篇《礼运》。艺术的精神归宿《乐记》,礼仪大宗的《曲礼》,古代政治制度的《王制》,农历四时应用的《月令》,深入论述如何教学的《学记》,论六经得失的《经解》,“嗟来之食”来源的《檀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源的《儒行》。以上仅仅是此书四十九篇中的数篇而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文明的制度精神基因至少三分之一都在《礼记》里。
因此很多人认为《礼记》就是六经中的《礼经》。然而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六经这个提法,最晚庄子已经提过了。
《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
而庄子是战国人,因此《礼经》肯定不可能是战国之后的书。而《礼记》的作者很明确,是西汉的礼学家戴圣。由于戴圣有一个哥哥叫戴德,也是一个礼学家。他们对《礼经》和前代的礼法进行注解与整理,各自编撰了一部书。分别叫《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而其中弟弟的这本《小戴礼记》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礼记》。
既然不是《礼记》,那就只剩下了两个选择,一个叫《仪礼》,一个叫《周礼》。我们要看的是,成为《经》的标准。
西方的逻辑学和中华的六经
西方人学习是以逻辑作为起点的,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真正研究过逻辑的人就会知道,逻辑只能保证推理过程的正确性。而无法判断假设前提的真伪,也就意味着逻辑学产生的科学与人文具有不稳定性甚至必然证伪性。
举两个例子,牛顿力学是真理吗?不是,他仅仅是一个逻辑理论模型。当他不能解释高速微观世界的现象时,他就至少无法做到逻辑三洽里的“续恰”,也就意味着他理论的过时。另外,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为基础,产生过一大波的经济学说模型。可是人消费或决策的时候真的都是“理性”的吗?很多人开着车排着队耗着大量时间成本,去喝一碗并没有“忘情”作用的“孟婆汤”就可见一斑。
中国智慧的祖先知道逻辑的不靠谱性,因此提出了真理的根基在于"天道",而掌握天道的人就叫“圣人”,圣人为了保证学术的稳定性,建立了六经。也就是说中国的学问不讲究“逻辑自洽”,而讲究的是“六经自洽”。
只要保证“六经自洽”,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伪,阳明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主席的革命和邓公的改革都是对的,也都是真理。就好比,王羲之和颜真卿写的字完全不一样,可都是艺术;韩信背水一战和红军四度赤水都是好兵法;扶阳派滋阴派诊断同一个病人,开的完全不一样的药方都能治好病;咏春拳螳螂拳完全不一样,但都能打人是一个道理。
“雅儒”和“大儒”
荀子在《儒效》篇里说: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用雅儒,则千里之国安。至少通一经(这里说的“通一经"是指对一经的理解和其他经不能矛盾)则为雅儒。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至少通(这里的”“通”是指以经注天)五经为大儒。
荀子是谁?他是孔孟之后最渊博的鸿儒,他有两个不入流的徒弟。一个是建议秦始皇设立郡县制,垂两千年不能移的李斯;一个是才能三倍于商鞅的韩非子。
经有三道
天道第一:如天之常新,乾乾无息,万古不朽。
地道第二:如地之厚德,能载持且涵养一切真实学术。
王道第三:如王之法令,万圣同尊,兆民共履,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根据儒效和经道,只是记载社会习俗层面“礼仪”的《仪礼》,显然已经淘汰出经的范畴,只作为历史文献存在就行。比如里面的篇章:《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燕礼》、《大射礼》等等,如果认为《礼经》是这个的话,以为圣人说的“克己复礼"是让人行酒令,射箭的话那就是不懂经义的“腐儒”了。
《周礼》才是《礼经》
《周礼》在孔子删定之前叫《周官》,《周官》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
答曰:为万世立则之书。表面看“周”是西周的意思,其实和《周易》的“周”是一个意思,周道、周天、周全。再说细一点,就是未来世界一统的政治架构书。所谓的克己复礼,就是复得这个“礼”。
下面仅举五个例子,让大家知道这部经的厉害之处。
第一,以人法天,惟王服万国之精神。
明确提出世界应一统,只有大一统,才有真实大同之基础。
第二,国都的选址与定位。
先透露个消息,按书上的方法未来世界统一后的首都肯定在中国。
第三,天地六司的精神和职责。
下面结合古今做个比喻:
天官主吏部,好比今天的组织部;
司农主户部,好比今天的农业部;
司徒主礼部,好比今天的外交部;
司马主兵部,好比现在的国防部;
司寇主刑部,好比现在的司法部;
司空主工部,好比现在的建设部。
第四,城乡一体化,德位有等差之政策。
中心城市四郊曰乡,郊外曰遂。乡之下细分为周、党、族、闾、比五类生活组织。
第五,公有合作制新农村建设。
也就是新公社井田制。
由于这部经的意义太过重大,我们这里点到为止。
守恒一流的文章来源于一流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