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四个阶段听哲里

发布时间:2021/6/17 23:32:09   点击数:
白癜风假期不白过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71022/5781253.html

本期学人:罗国杰教授

学人简介:罗国杰(—),河南内乡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理论的创建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中国伦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道德与文明》主编、国家教委(教育部)《高校理论战线》编委会主任、特邀总编辑。

《学人故事》编者按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伦理在线语音播客听哲里,我是主播颜晗。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共同回顾了罗国杰先生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过程,在本期节目中,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罗国杰先生总结的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四个阶段吧。请大家走进本周的听哲里,《学人故事——罗国杰教授》第三辑第二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四个阶段》。节目内容节选自《罗国杰文集第六卷-罗国杰生平自述》。

第一辑《伦理学的春天》

(共五期已完结)

第二辑《从学术研究到献计献策》

(共十期已完结)

第三辑《夕阳耕著笔不老,晚桂溢香思常新》

点击这里查看第一期: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伦理思想史”

往期内容见文末

第三辑第二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四个阶段

0min59s

在第一阶段,我对儒、墨的思想,特别是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接受较多,感受到其中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重视道德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对于孔子的“爱人”思想,尤其是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克己复礼为仁”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思想有着比较深的感悟。尽管这些思想不可避免地打着时代的等级制度的烙印,但是,不可否认,其中的确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遍的、永恒的价值。特别是孔子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使我进一步领悟到其中的“方法论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设身处地,以自己作比喻来考虑如何对待他人,这应当成为我们待人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根本方法。

此外,对墨子的“兼爱”思想,我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墨子有针对性地批评了孔子过分重视“爱亲”所造成的社会不和谐的弊端,他认为,人们并非完全不懂得“爱”的重要,但是人们只知道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知道爱别人及别人的家庭和国家,也就是不知道“兼相爱”,这才造成了彼此的兼并和争夺。墨子认为,只要人和人之间能够“兼相爱”,人间的一切争夺也就都解决了。也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我是一个儒墨思想的崇拜者。

墨子

后来,我学习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过程逐步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我觉得宋明理学家的思想及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使自己深受启发,他们不论在本体论上还是在伦理思想上,都更加鲜明地探讨了伦理道德中的许多新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开辟了一个伦理思想研究的新境界。在宋明理学的思想家中,我最喜欢的是陆象山和王阳明。

他们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恻隐之心”思想,在伦理研究上独树一帜,抓住了伦理思想的核心和最为根本的问题。在陆象山和王阳明看来,“心”的作用是至高无上和神圣无比的,他们关于“本心”、“良知”和“先立乎其大”的富有独创性的道德理论,对我的道德修养理论也有重要的影响。“心”、“本心”,也就是伦理道德中的“良心”。而这个“心”和“本心”,正是一个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人格和道德境界的最核心的因素。

陆象山和王阳明的这一思想,不但不能为当时的另一些理学家所理解,而且更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评。他们不能认识陆象山和王阳所说的“心”的实质,就对这一重视“心”的思想加以批评。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原本旨意是提倡伦理思想和道德行为之间的一致,反对道德理论脱离个人行为。而一些学者却说“知,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提出“知行合一”就是“混淆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等。

当然,不可否认,当陆象山和王阳明谈到“本体论”的时候,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道德领域,他们的“心”和“本心”却往往指人们的“良心”,而对“良心”的理解,是绝对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唯心主义的。为此,我专门撰写了《陆象山伦理思想新探》和《王阳明伦理思想新探》,明确地纠正学术界的这一错误看法。

6min08s

此外,理学家程明道对境界的新体验,尽管它只能是儒家理想主义的希望,但对我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程明道的著名诗句:“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更成为宋明以后儒家的至理名言。

到了中年以后,也可以说是进入了学习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第三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我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和他反复论述的善恶、美丑、上下、祸福、有无、得失、成败等相互转化的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体会和新的领悟。

老子的“自卑”、“自贱”、“自下”等思想,不但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在社会生活中处身理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人生态度。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老子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柔弱”、“曲枉”、“不争”、“无私”,要能够“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宁愿经常处于卑贱曲柔的地位,以便保持自己的“常德”。老子把这种柔弱不争的处事态度,比作江海和流水。他认为,为人处世,只要具有水的性能,就算有最高尚的品德了。

老子

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庄子·天下》说老子的哲学是守“雌”、守“辱”,所取的是“虚”、是“后”,《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聃贵柔”,《荀子·天论》说“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这些都是说,老子的处世哲学就是消极退让,强调柔和。

关于“名”与“身”的关系,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应当说,确实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和部分真理,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人生发展的一种经验总结。

在这一阶段,我对庄子的“超脱名利”、“听其自然”、“随遇而安”和“抛弃得失”的思想,也有了新的体认。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庄子针对当时社会中很多人追求名利、孜孜为私的现象,提出人生最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看穿一切功名利禄,看穿生死,使自己过一种无求、无私、无知、无欲的生活,过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精神上绝对自由的生活。如庄子的“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的思想,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得失,提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对待方式,有利于人们在“得到”和“失去”时达到一种“心理平衡”和“精神胜利”。对庄子“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等思想的认识,也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庄子

到了老年,可以说进入了学习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在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佛家思想有了较大的兴趣;同时,力求融会贯通中国古代所有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分析其中的局限性,抛弃其中的糟粕,承继其中的精华,结合社会主义当前时代的需要,加以吸收、转化,使之为我所用。

《罗国杰文集》书影

??点击下方购买《罗国杰文集》??

在本周的节目中,我们回顾了罗国杰先生总结的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四个阶段。在下一期节目中,听哲里将与大家继续分享罗国杰先生为《中国伦理思想史》撰写的后记。下周同一时间,听哲里栏目与您不见不散。

学人/故事

第一辑《伦理学的春天》(共五期已完结)

点击这里查看第一期:百废待兴的伦理学

点击这里查看第二期:欣欣向荣的伦理学

点击这里查看第三期:与时俱进的伦理学

点击这里查看第四期:再度辉煌的哲学系

点击这里查看第五期:担任人大副校长的回忆

第二辑《从学术研究到献计献策》(共十期已完结)

点击这里查看第一期:两部教材和两部大型工具书的编写

点击这里查看第二期:受中央领导同志委托编写《中国传统道德》与《中国革命道德》

点击这里查看第三期:在中南海讲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

点击这里查看第四期:在中宣部会议上对几个重要提法的建议

点击这里查看第五期:在中南海向中央提出坚持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点击这里查看第六期:《道德建设论》与担任北京人大代表

点击这里查看第七期:主持编写中央马工程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点击这里查看第八期:出版相关著作

点击这里查看第九期:出版《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等相关著作

点击这里查看第十期:在“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授予大会上的发言

往期/内容

●电车难题、堕胎实验,我们能从这些思想实验中获得什么?

听哲里第1期

●高考公平的有限性和动态平衡

听哲里第2期

●疏离的世界中,我们如何去爱

听哲里第3期

●寻找另一半——《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的爱情神话

听哲里第4期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听哲里第5期

●伦理学中的死亡问题

听哲里第6期

●伦理视角下的同性恋问题之争

听哲里第7期

●弗洛姆:成熟的自己=父亲+母亲

听哲理第8期

●黑客帝国们成功的秘法——电影中的道德哲学

听哲里第9期

●我们该留给后代一个什么样的地球?——风险伦理的启发

听哲里第10期

●女权主义的挑战之“海因茨”是否应该窃药救妻

听哲里第11期

●爱情的衰亡与病态的爱情

听哲里第12期

●“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我想听到你的观点”

听哲里第13期

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

赵子千

中国伦理在线编辑部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中国伦理在线网站ethics.ruc.edu.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460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