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讲坛回顾李山养气定心与中道而行

发布时间:2021/7/10 15:26:26   点击数:

教授介绍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等学界诸耆宿。主要讲授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高等语文等课程。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在《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5月21日,正值小满。

盛夏将至,白昼渐长;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周五晚上,南风文学社有幸邀请到指导老师李山教授,为同学们开展主题为“养气定心与中道而行——从孟子与中庸谈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讲座。

讲座开始前,南风文学社负责人梁家琪同学以节气“小满”开头,对李山教授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

讲座内容

(一)儒家与宗教

李山教授首先从儒家与基督教、佛教的区别开始讲起。

李山教授首先提出,儒家不是宗教。与基督教相比,两者最本质的差别是儒家不讲神、不讲信仰,而是以内在的人性和心性出发。“辨心性”是儒家学问的血脉,是儒家学问逻辑的起始。儒家认为,四海之人本性是一样的,之所以出现差别,是因为教化的结果不同。在基督教传播的过程中,其教义强调“他力”,必须要“信”,这与中国读书人追求的“理”相悖,因而未被中国士大夫阶层广泛接受。

佛教相信觉悟。在佛教中,佛为何要再次坐胎、投胎、降生、受教育,在凡俗中受苦、成长,到最终觉悟?这是佛对芸芸众生做的示范:“人人皆可成佛”,但是需要觉悟。佛本身不是神,但是他体现觉悟的过程,更具有凡俗性、共情感与生命力。佛教与儒家的心性之学密切相关。“人人皆可成佛”与儒家“人人皆可为尧舜”均体现精神形成的世俗性:在凡俗中追求真理,在凡俗中成就神圣。因而与基督教相比,佛教在中国的接受度更高。

(二)养气定心

在养气定心方面,李山教授引导我们思考功利主义与道德:人有没有超功利的道德性?

就此问题,李山教授以宗教为切入点正式引入儒学的风格和观点,介绍儒学中对于人性的争论。旧派的人性论从“性相近,习相远”开始,衍生出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人天然具有“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绪,进而创造出“人性”的独特的文明。这份关于“人性”的论断显然并未摆脱功利主义的窠臼。

与此相反,儒家对于人性善的理解是超功利的,从《论语》中孔子对宰我有关守孝时间商讨的回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可见,为人处世不问是非、不问功利而问良心,这是儒家的心性论。与此相似,曾子所言的“吾日三省吾身”所流露的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自省精神同样也是超越自我的,蕴含着超功利的道德追求。

儒学的心性中最根本的争论是对“人性”的定义。这一争论最早以孟子与荀子为代表,分为“性善”与“性恶”两派。南宋理学中关于“心性”也出现陆象山和朱熹关于“尊德性”还是“问道学”的争论。前者观点与孟子相似,认为人本身就有道德心,只要遵从善心,所做之事自然是好的。朱熹则与荀子观点相似,认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修正约束人欲,格物致知,方可成为圣贤。

(三)内圣外王

从重视心性延伸至为人处世,李山教授提出儒家“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即“内具德行,外成功业”。

李山教授以“善于用人”的刘邦与“独坐孤峰顶”项羽为例,教导我们在人生路途中,才华和能力当然是关键,但也要有宽容差异、包容缺陷的心胸与气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敬畏规则、调整格局、联系现实,这是“怎样的人格成就怎样的事业”的现代启示。

历史中,最早的“德”大致在西周中期。《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以后,德目众多,孔子则从众多德目中提出“仁”,大幅度提升“仁”的核心性根源性地位。提出“他人也是人”的“仁者爱人”大原则,《论语》与以下诸原则为其护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忠恕之道。孟子将“仁”发展为“为民制产”的“仁政”

孟子时期除重心性,还提出具有黄老色彩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即是讲座主题中的需“养”之“气”,是孟子用来修养自身之气。关于“养气定心”,李山教授认为,人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和长期沉淀提高自己的心性,用人性修正和约束原始的动物性,合理满足自身的欲望。

(四)中道而行

在中道而行方面,李山老师从中庸入手,通过养气定心的理论铺垫,提出中庸实质上是一种平衡,是做事的平衡、情绪的平衡。

在讲座结尾李山老师告诫我们要学会中和、学会建构、调整格局,找到人生的平衡点。

如何去达到这样的平衡?个体无法改变外部的环境和局势的走向,只能“正己心”,即修养自身。如《大学》所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修身在于与自己对话,寻找自身情绪的平衡,以达到心的纯正。如心内存在怨恨,则不能使内心明洁;如内心存在恐惧,则不能使内心明洁。

所谓中庸之道,即协调情绪、修养身心、坚守原则、摆脱迷惑,返本归元,遵循天道规律,做出正确选择,建构广阔人生。

问答环节

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高度相似的。

两者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都意识到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而言,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与理性色彩。并且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建立在民主社会的基础上,是民主社会中对待不同意见的尺度,有助于平衡普通平民与政治寡头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政体观。

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和情绪色彩,更加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可谓是性情中庸,外化为君主的“散德行”与个人心性、君子的修身等各方面。

结语

在将近两个半小时讲座中,李山教授从儒家的最高理想、道德、仁,人性出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启示吾辈做事需要中道而行的精神,将中庸之德融入主体人格的建构之中,养气定心,领悟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坚持原则,抵制诱惑,在人生道路上前进,成为“内修德行,外立功业”的人。

合影

答疑

END

文字整理

冶青润黄泷怡

排版

刘昕玥

初审

梁家琪

终审

李山刘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491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