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新高一,愁什么个实词,一天12个,
新高一
看不懂恶长的古文?
为啥?
生词是拦路虎
别慌
一天12个实词,天天不断更
20天后,比武松还神兜兜
往期回顾
新高一,愁什么个实词,一天12个,开学前搞定(1)
新高一,愁什么个实词,一天12个,开学前搞定(2)
新高一,愁什么个实词,一天12个,开学前搞定(3)
新高一,愁什么个实词,一天12个,开学前搞定(4)
新高一,愁什么个实词,一天12个,开学前搞定(5)
61
C—cí—辞
①同“词”。言词,文辞。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初到元营,抗争的言词慷慨激昂。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方苞《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其文约,其辞微。(司马迁《屈原列传》)
他的文章简约,他的词句含蓄。
②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做法。
?动以朝廷为辞。(司马光《赤壁之战》)
动不动就以朝廷作为借口。
③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我连死尚且不回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
?莫辞更坐弹一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请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④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我从去年辞帝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我从去年辞别京城。
⑤辞退,遣去。
?臣等不肖,请辞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没有才能,请辞退我们让我们离开吧。
⑥责备,抱怨。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杜甫《大雨》)
哪里还敢抱怨茅苇屋漏雨,大家已经高兴地看到黍豆长高了。
⑦一种文体。如《归去来兮辞》。
⑧[辞谢]婉言道歉。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担心蔺相如打破和氏璧,于是婉言道歉。
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出“布辞之官”的正确解释()
A.季布拒绝回到河东太守任上去。
B.季布辞别文帝回到河东太守的任上去。
C.季布辞去了河东太守的官职。
D.季布推辞了文帝封他的河东太守这个官职。
③下列四组加点词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森然欲搏人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生乎吾前//拜夫人于堂上
D.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于是辞相印不拜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①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②B(辞:辞别)
③D(除:拜官;辞:推辞,不接受)
62
C—cì—次
“次”是形声字,甲骨文从“二”,吹(省去口)声(古音相近)。表示第二、下一等。
①第二,居其次
?生二子:长永绶,贡士;次永康。(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永绶,考取贡士;第二个儿子永康。
②按顺序排列,等次,顺序。
?余船以次俱进。(司马光《赤壁之战》)
其他船按顺序一起进发。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司马迁《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都应按照次序前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是第二位的,君主最轻。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③临时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司马光《赤壁之战》)
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失利,退到江北驻扎。
④停留,等候。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秦晋肴之战》)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素服等候在郊外,对着归来的军队哭泣。
⑤旁边。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曲折水流,人们在溪水旁边排列而坐。
⑥[次第]情形,光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这情形,怎么能以一个愁字了结。
⑦[造次]仓猝,匆忙。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七则》)
君子连吃完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德,即使在仓促匆忙、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次彭泽次:排列
B.芜秽充斥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失意
D.起佐郡起:起任
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诣:谒见
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及:言及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①A(次:停留)
②A(次:第二个)
③A(次:驻扎)
63
C—cì—刺
“刺”是形声字,小篆从“刀”部(即刂),朿(cì)声。表示用尖利的东西扎。
①扎,用尖利的东西刺。
?引佩刀自刺。(班固《苏武传》)
(苏武)抽出佩刀扎自己。
?丈人目先生引匕刺狼。(马中锡《中山狼传》)
老人使眼色让先生拿匕首刺狼。
②探听,察看。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袁枚《祭妹文》)
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
③指责,斥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臣百姓们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④讽刺。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司马迁《屈原列传》)
远古称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这些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⑤名帖。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宗臣《报刘一丈书》)
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后,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
64
C—cóng—从
“从”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一前一后两个“人”字,象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跟随。
①跟随,使……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蒲松龄《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着。
?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担着干粮像影子一样跟随。
②听从,顺从,服从。
?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左传》《曹刿论战》)
小恩小惠没有遍及到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办法,幸而大王也赦免了我。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我坐着小船)顺着江流漂漂荡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③参加。
?三十从军今白发。(陆游《关山月》)
三十岁参加军队,现在头发已经白了。
?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
④随从,侍从。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派随从穿着粗布衣,怀里揣着和氏璧。
⑤由,自,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柳宗元《小石潭记》)
由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⑥音zòng,通“纵”,南北为纵,又特指战国时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采用合纵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成一体。
⑦音zòng,通“纵”,放纵,听任。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听任它飘零坠地。
①例句中加点的字和题目中带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D.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②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①C(均为名词:跟随的人)
②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从:顺从)
③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
65
C—cù—促
“促”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足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急迫。
①紧,紧迫。
?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退回座位拧紧琴弦,弦上发出急促的音调。
②催促。
?公屡促之,必如约。(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约定的办。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官府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
③靠近。如“促膝谈心”。
66
C—cuò—错
“错”字本来写作“錯”,是形声字,小篆从“金”部(即钅),昔声(古音相近)。表示镶嵌。
①涂饰,装饰。
?颜诗如错彩镂金。(钟嵘《诗品》)
颜延之的诗如同涂饰的五彩雕刻的金银(十分华丽)。
②交错,交叉
?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敌我战车交错,用短兵器相互厮杀。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危险恶劣,接连交错地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③通“措”,放置,废置。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
所以废置人力不用,而想着上天,就失去了万物被人所用的情理。
④通“措”,措意,主意。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67
C—chǔ—处
“处”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几”字,象小桌子,下边是“止”字(“趾”的本字),象人脚。合起来指倚靠着桌几休息。表示止息、停留。
①停留,休息。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孙子·军争》)
因此卷起铠甲,轻装前进,日夜不停留。
②居住。
?幽居处乎山中。(屈原《涉江》)
在此幽静的深山中居住。
③处于,处在。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诸子喻山水》)
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将六国几乎消灭完了的时候。
④处置,处理。
?朝夕处事。(《国语》《敬姜论劳逸》)
早晚处理公务。
⑤相处,交往。
?与贵酋处二十日。(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与敌军首领相处了二十天。
⑥处理,安排。
?将军量力而处之。(陈寿《诸葛亮传》)
将军权衡力量来处理这件事吧。
⑦音chù,处所,地方。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已没有地方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⑧音chù,时刻。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在京都门外搭起饯别的帐篷,临别饮酒,没有好心绪,正恋恋不舍的时候,船夫催着要开船。
翻译下面的句子: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处:居住)
68
D—dá—达
“达”是形声字,甲骨文从“辵”部(即辶),大声。表示道路通达。
①畅通。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拜见的礼物,文词颇为晓畅通达。
②通达。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诸子喻山水》)
君子立志于行道,不到一定阶段就不可能通达。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懂得社会人事的规律。
③到达,达到。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蒲松龄《促织》)
从黄昏到天亮,没有合眼。
④显贵,显达。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况且我年轻时曾做过伪(蜀)朝的官,先后做了几任郎官,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不敢夸耀名声气节。
⑤通晓,明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洞察世事是一门学问,通晓人情是一种才能。
69
D—dài—殆
“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危险。
①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交战多少次都不会有危险。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我如果不是到了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②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
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相同,但说得不详细。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项脊轩总共遭受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恐怕是有神灵保佑吧。
③几乎,近于。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况且燕赵两国处于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尽的时候。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照例送死。
④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0
D—dài—怠
“怠”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懒惰、松懈。
①懒惰,懈怠。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应该谨慎。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有个懈怠而想要退出去的人,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
?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不曾敢用懈怠的态度认为写文章容易。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懈怠。
②怠慢,不恭敬。
?守卒皆怠炎。(《宋史·杨愿传》)
守卫的士兵都怠慢王炎。
③疲乏,疲倦。
?及其怠而踬也。(柳宗元《蝜蝂传》)
等到它疲倦跌倒了。
?故病且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所以我们疾苦困又疲乏。
71
D—dàn—旦
“旦”是形声字,甲骨文从“日”部,丁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表示天亮。
①早晨,天亮。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早上辞别父母离去,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每到雨后初晴或有秋霜的早晨。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早晨去看一下,傍晚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②[旦日]明天,第二天。
?旦日飨士卒。(司马迁《鸿门宴》)
明天犒赏士卒。
③[旦旦]天天。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柳宗元《捕蛇者说》)
哪像我的乡邻天天有这样担惊受怕的事呢?
④[旦夕]指时间短。
?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史可法)听说左公遭受炮烙的酷刑,很快就会死去。
⑤[旦暮]从早到晚,经常。
?旦暮吏来而呼曰。(《种树郭橐驼传》)
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
72
D—dāng—当
“当”字本来写作“當”,是形声字,小篆从“田”部,尚声(韵母相同)。表示两块田地的土质、面积或地理位置不分上下。后引申为相当。
①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木兰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②表时间,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贾谊《过秦论》)
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当是时,项王兵四十万。(司马迁《鸿门宴》)
在那时,项王有四十万兵马。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姚鼐《登泰山记》)
在泰山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③应当,应该。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司马光《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马中锡《中山狼传》)
本来应当哪怕像迈出左脚那样,有一点点行动,来为您贡献微薄的力量。
?而物理有不当然者。(苏轼《凌虚台记》)
按照情理却有不应该的地方。
④判处。
?臣知欺王之罪当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犯了欺骗大王的罪,应当处死。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司马迁《陈涉世家》)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杀头的罪。
⑤音dàng,符合,适合,得当。
?惴惴恐不当意。(蒲松龄《促织》)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给我取这个名字的确很合适。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沈括《采草药》)
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
⑥担当,承担,主持,执掌。
?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这种不好的结果,将由妨害贤者的人来承当。
?北邀当国者相见。(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⑦抵挡,阻挡,挡住。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
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
?彼恶敢当我哉?(《孟子·梁惠王下》)
他如何敢阻挡我?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项脊轩志》)
在院子周围砌上短墙,用来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李白《蜀道难》)
一个人挡住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⑧将,将要。
?今当远离。(诸葛亮《出师表》)
现在我将要离开朝廷远征。
⑨音dàng,抵押,两者相抵。
?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左传·哀公八年》)
以王子姑曹作为抵押,然后才停止。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司马迁《屈原列传》)
以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堆砌,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②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曲终收拨当心画()
③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①B(当:顺应,适应)
②对着琵琶中心,在琵琶中部。
③C(A明年:第二年。B适当:刚好挡住。D南面:面朝南方)
每天12个实词,天天不断更
请大家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