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黄巢无比残暴,但也做过好事,拔掉一颗危害

发布时间:2022/11/30 18:40:49   点击数:

封建帝制时代,那是铁打的河山,流水的王朝,没有一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但是没有一个王朝能永不变色。

无论统治者如何处心积虑,都做不到这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因为统治者的特权太多了,帝王穷奢极欲、花天酒地,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皇帝想坐稳江山,草莽想推倒重来,追求来追求去,都是这种让人眼红耳热的特权。

二是无论哪个统治者,在打江山的时候,都把为民请命挂在嘴边,说得比唱的都好听,但是打下江山后他们比谁都会追求稳定,稳定地吃尽百姓的血肉。

即使被称为盛世的李唐王朝,在短暂的政治清明之后,也迅速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百姓啼饥号寒,水深火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唐僖宗年间,人民的怒火像火山一样喷发,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席卷全国。

这场起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

起义军所到之处,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贫苦百姓拍手称快。

但是民众很快发现,这场起义只是少数人的盛宴,多数人的灾难。

常言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什么时候,遭殃的永远都是底层人士,起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超乎想象。

要不然怎么会有那句名言: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如果起义的领导人品德有问题,那么起义带给人民的灾难,要远远大于恶霸地主和贪官污吏的剥削和压迫。

比如这场起义的领导人黄巢,就是这样一个人。

黄巢的真实身份并不是一个农民,而是一个不法盐商。

刚开始的时候,他希望通过科考走上仕途,但是自以为满腹经纶的他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他一怒之下揭竿而起,既然你不让俺成为体制中人,爷也不稀罕。

爷要造反,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历史上,凡是失意文人领头造反,对社会都有极大的破坏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因为他们都鄙视文人,蔑视规则。

黄巢在起以前曾经发出冲天怒吼:“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一花独放,百花凋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

但是黄巢敢说,也敢做。

有人说,黄巢是进长安称帝后才忘了初心,变质了。其实他的本质就是这样,只不过很少有人注意而已。

唐乾符五年(),黄巢在福建作战,听说隐士周朴满腹经纶,他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就直接让士兵抓来,开门见山地说:“周师傅,跟我干吧?”

周扑身为文人隐士,一身傲骨,他回答说:“我连当朝天子的官都不做,怎么会跟你干?”

黄巢听了恨得咬牙切齿,一挥手士兵就把周朴给咔嚓了。要知道这时候黄巢被政府军追着打,处于事业低谷,正是用人之际。他应该像刘邦、刘备那样伪装,装作礼贤下士的样子,哪怕等打下江山再来个兔死狗烹。

可是,黄巢本性如此,没有耐心。中和元年(年),起义军刚进入长安,黄巢又开始装了一段时间。他发布安民告示说:我起兵就是为了百姓,我不像李唐王朝不爱你们,希望大家不要害怕。

老百姓奔走相告,觉得他们迎来大救星,从此跳出苦海。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个口口声声为百姓着想的家伙,其实跟李唐王朝没有什么两样。

黄巢建国号“大齐”之后,继承了唐朝廷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自己也称起皇帝来,其妻也是皇后,各类官制如宰相、中丞、翰林学士、尚书等,跟李唐一模一样。

你当皇帝就舒舒服服当呗,他却搞起了大规模的屠杀,他要实现自己“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理想,开始纵容部下像强盗一样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抢男霸女。

不仅如此,黄巢开始到处捕杀长安城里的知识分子:当初你们比我厉害,都金榜题名,让朕名落孙山。现在名落孙山的爷当皇帝了,你们统统见阎王去吧。

据说那段日子,有三千多无辜的儒生脑袋搬家。后来唐军反攻,长安被唐军占领,但很快又被黄巢军夺回。

对于长安城的失而复得,黄巢一点都不开心,他觉得是老百姓在这段期间没有支持自己,意识形态有很大的问题。因此他纵容手下高高举起屠刀,血洗长安城,八万余名男丁惨遭杀戮。——"杀人满街,巢不能禁"。

唐僖宗中和三年(年),黄巢率领军队撤出长安,这时候的他更不需要伪装,索性露出本来面目。

临行前,黄巢一把火将长安皇宫、满城屋室纵火焚烧。至此,长安,这座在安史之乱和吐蕃入据时,都没有遭到重大破坏的历史名城,终于万劫不复。

为所欲为的黄巢,从此也失去了民心,没有了翻盘的可能。中和四年(年)四月,唐朝官军持续痛打黄巢军队,战局急转直下。五月,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黄巢起义军士气低落,军心浮动,手下将领纷纷倒戈,投降唐政府军。

而剩余的部众又勾心斗角、自相猜疑、彼此残杀。在此情况下,黄巢众叛亲离,最终仅带着多人的残兵仓皇逃到山东老家,回到了原点。

这时,不满足盐商富生活,雄心勃勃要当“青帝”的黄巢,已经64岁了,走到了人生的穷途末路。

我花开了,百花杀了。可是春天来了,依旧百花满园,只是自己这朵“战地黄花”,彻底枯萎了。

唐僖宗中和四年(年)六月,起兵近十年之久的黄巢,最终在山东泰山狼虎谷,被他的外甥林言杀害,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至此,这场历史十余年的所谓“农民大起义”最终烟消云散,尽管黄巢军队中的很多人确实是被腐败的唐王朝逼上梁山,但这支到处掳掠屠城、在后期甚至吃人生存,不知道建设,只知道破坏的军队,最终还是被镇压下去。

千年之后,黄巢给人留下的印象除了残暴还是残暴,对于黄巢的评价绝大多数是负面的,很少有人为他唱赞歌,即使唱也是十分隐晦。

但是黄巢也并非一无是处,他领导的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腐败统治,加速了其灭亡的过程。

除此之外,他还在无意中,为国家拔掉了一颗生长了几百年的“毒瘤”,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前面我们说过,因为黄巢是落第秀才、失意文人,所以他蔑视制度,敌视体制中人。因此,他的军队在进入长安城后,无差别的奸淫杀戮,让繁华无比的血流成河,活脱脱变成一座人间地狱。

覆巢之下无完卵,普通百姓为之遭殃,滞留在皇城的王公贵族自然更无法幸免。

《新唐书·逆臣下》记载:“甫数日,因大掠,缚棰居人索财,号‘淘物’。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

对此,唐末著名诗人韦庄在他的长诗《秦妇吟》中有明确记载:“朱门甲第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

为什么说黄巢这样做是拔掉了毒瘤?

门阀士族说是处在支配地位的统治阶层,但是他们又和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层有所区别。后者会随着政权的更迭而消亡,而门阀士族则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他们的地位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换言之,他们跟皇帝家族一样,都是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特权阶层,但是他们形成的时间更长。

所谓的士族就是世世代代都是高官,时间越久,他们家族繁衍越多,影响也越大。

无论谁当皇帝,都要看他们脸色,哪怕是新建立的王朝也不得不买他们的账。

在科举制没有实行之前,皇帝选拔人才,看得不是你的真才实学和能力,而是看你的出身。如果不是士族,再有能力也没有出头之日。

比如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隆中,并非他自己不想出山,而是当时的统治者看重出身,瞧不起他。

比如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之后。灭掉蜀汉的军事家钟会,出身颍川士族钟氏。而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司马家族也是当时最有名的士族。

由于两汉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重出身不看能力,无论谁当皇帝,朝廷的所有资源都被门阀士族垄断。

即使是改朝换代,新皇帝也不得不买他们的账。东汉灭亡后,门阀士族制度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得到巩固和发展。比如,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共同控制。

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抗衡,有时候甚至超越了皇权,皇帝得不到士族的支持,就难以站稳脚跟。

以最有名的琅琊临沂王氏为例,他开基于西汉时期(代表人物是博士谏大夫王吉),历经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仅仅是隋唐时期就出了四位宰相,皇后多名。

琅琊王氏在魏晋时期得到巅峰,两晋政权离开王家士族就无法运作,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无独有偶,后来的隋唐政权建立都有赖于关陇士族集团的支持,北周、隋、唐三朝的皇族都是“关陇士族”出身。

李世民登基后,编写了《氏族志》,向士族门阀制度发出挑战,极大地削弱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的地位(《氏族志》中山东崔姓被列为第三等,这使山东崔姓失去了汉末开始就是一等大姓的官方地位)。

但与此同时,却极大地提高了“关陇士族”的地位,很多庶族地主也凭借着《氏族志》一下子进入了一流大姓的行列,这等于是按倒葫芦起来瓢,用新的门阀士族制取代了旧的制度,李氏成为名列第一的大姓,长孙名列第二。

虽说隋唐时期建立起的科举制,开通了寒门子弟上进的渠道,但是门阀士族制度影响根深蒂固,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仍然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消极影响。

比如,唐人柳芳曰:“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再比如,唐高宗时期的宰相李义府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遭到无情拒绝。

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臵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甚至在《新唐书·杜兼传》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唐文宗想让自己的公主下嫁世族时,也不无感慨地说:“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门阀士族制度最大的恶果就是上层固化,出身决定了地位,决定了政治前途、婚姻,决定一生的命运。寒门子弟无论怎么努力,如何优秀都没有出头之日,上进的渠道被完全堵死。久而久之,国家被那些庸才把持,他们要么不学无术,要么思想观念陈旧,阻碍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那么为什么说黄巢起义消灭了门阀制度?

因为黄巢自己就是下层人士,一直没有出头之日,所以对门阀士族怀着满腔怒火。在登基之后,他不光杀百姓,杀文人,更是大肆屠杀皇族和门阀士族,将他们杀个精光。

大量士族人士屠杀殆尽,他们的家园也不复存在,他们的资格证——贯册族谱也无处可寻,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门阀制度,渐渐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

最终,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虽然也有弊端,虽然穷苦百姓子弟依旧难以出头,但是相比之下,可谓是一个进步。

到了宋朝,门阀士族已经成为历史名词,正如那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门阀士族的消亡,才带来了宋朝灿烂文化和思想自由以及经济繁荣。

所以说,黄巢虽然残暴,但有意无意地为中国拔掉了一颗危害近六个世纪的门阀士族“毒疮”,这也是他歪打正着,所未曾想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76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