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韩非子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
既然时不同而世异,那么治世的方略也应该随之变化。《韩非子》的三世说顺理成章地为他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基石。《韩非子》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必须应因时代特点加以治理,治理国家的方略也要不断发生变化。
正是因为伊尹变改殷法,姜太公变改周法,商汤、武王才能称王。同样是由于管仲更改齐法,郭偃改革晋法,桓公、文公才能称霸。如果食古不化、一成不变,就会导致混乱。
现在如果还有人仿照夏后氏构木为巢,或者钻木取火,一定会被时人所取笑。同样,现在如果还有人赞美尧舜汤武那一套治理的办法,其愚蠢就如同守株待兔一样。
那些颂古非今,一味强调“法先王”,固守原有治理模式的人,就像守株待兔的宋人一样顽固不化,最终也会一事无成而遭人耻笑。
韩非在《显学》中列举了当时的几大流行学说和观点,特别集中对儒墨那些颂古非今的思想展开批判。用参验的方法加以审查,谁能够确定三千年前尧舜之道到底是什么呢?不加审查就妄加信奉,是愚蠢,审查不清就引以为据,是欺瞒,所以儒墨效法尧舜的言行纯粹都是些“愚诬之学”。
受到荀子“法后王”思想的影响,韩非明确反对儒墨的“法先王”,将其斥之为“不知之患”(《五蠹》),意思是由于其思想的愚蠢迂腐导致的天下祸乱。
在《南面》中,韩非指出那些主张复古、效法先王的人都是“不知治者”,他们这些顽固不化的思想最终只能导致重蹈祸乱的覆辙。
对于老子憧憬的小国寡民社会,韩非直斥之“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老子主张倒退的历史观,认为伴随着仁义道德、法治等文明的出现实际是社会的倒退,所以他主张恬淡寡欲、无为而治,使社会退回到原始初民状态,人们无知无欲,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韩非在这一点上并不同意老子。他主张今不法古,认为退回古代社会只是一种空想,为今人所耻笑。
在韩非看来,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适用于某一阶段的治理措施并不一定适合于另一个历史阶段。即使是圣人,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时代变了,圣人的作用也应该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
根据变易史观,《韩非子》认为,人们要解决现实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归过去、求诸古人,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情况,用变化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所以他主张做到称俗而行,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这样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比之儒墨单纯的“法先王”,道家的“小国寡民”,都更为现实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