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除了儒道墨三家,诸子百家十二家你还知

发布时间:2023/1/8 22:28:08   点击数:
北京手足癣医院咨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5/8593664.html

谈起春秋战国史,除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说的比较多的就是诸子百家,个人觉得那时候的学术氛围应该是相当浓厚,虽然当时没有那么多典籍供人参阅,但是学派之间的竞争交流,相互的学习沟通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那时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其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后世无可比拟的,像《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鬼谷子》、《诗经》、《春秋》等等,大部分书都远播国外,大受推崇,可见那时产生的这种智慧或者说思想的价值之高。

那当时的“诸子百家”是不是真的有家?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共计家,有篇著作。而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将百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增加纵横、杂、农、小说,并称“十家”,班固遵刘歆的说法,有去掉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之“九流”,到了近代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基于刘歆“十家”再增兵、医,就形成了今天我们说的“十二家”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医家。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下这12家学派。

儒家:

“德治”、“仁政”,重视教育和修养。提倡“忠恕”和“中庸”。

孔子、孟子、荀子。

《论语》、《孟子》、《荀子》

由孔子创立学说,荀、孟发展,于秦始皇时期遭遇重创,汉武帝时重新受到重视,发展壮大,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新文化的兴起,逐渐没落,现如今国学之风大兴,儒家思想风靡海内外。

道家: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庄子。

《老子》(即《道德经》)、《庄子》

老子著《道德经》确立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后因秦始皇为统一思想打压其他学派而受挫,汉朝初期汉文帝选择以道家为治国思想,盛极一时。后因汉武帝“独尊儒术”受到压制,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流行,道家乘势而起,期间融合许多新的思想,在哲学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流传至今。

孔子问道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墨子、田鸠

《墨子》

由墨子于战国时期创立学说,当时的发展就很好,后来经历了秦皇汉武两次的打压,逐渐式微,据说最后的传人止于清朝时期。

兵家:

不得不战时,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

孙武、孙膑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起源的说法较多,比较公认的是孙武,由于他是泛指所有的军事谋略家,其思想就是用兵取胜,虽然后来没有了“兵家”之称,但指导思想一直存留。

法家

以法治国。

管仲、慎到、韩非、商鞅、李斯

《管子》、《韩非子》

法制思想流传已久,春秋时期以管仲、商鞅、郭偃、子产等人为先驱,在各国制定法令,战国初期,由商鞅、慎到、申不害、李悝等人创建学派,秦始皇时期作为秦国的治国思想,为中国封建时期的大一统王朝大奠定了法治基础,秦朝之后虽然沉沉浮浮,但是作为治国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直影响至今。

韩非

阴阳家

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这些解释社会人事。

邹衍

《邹子》、《邹子终始》(学派著作今均已遗失)

阴阳家出于道家,由齐国人邹衍创立,建立五行学说,对天文、历法、地理、自然现象给于研究和解释。至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部分哲学思想融入儒家思想,部分阴阳五行演算内容为道教所吸收,阴阳学派便不复存在。

纵横家

纵:联合弱小攻击强国;横:以强国攻击弱小。主事政治外交活动。

合纵:公孙衍、苏秦;连横:张仪。

《鬼谷子》

由鬼谷子创建学说,授张仪、苏秦两位弟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盛极一时,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其理论便无用武之地,逐渐没落。

老子骑青牛

农家

君民并耕、市贾不二

许行

《神农》

奉神农为鼻祖,主张重视农业发展,没有特别壮大过,后来汉朝中期汉武帝启用儒家思想,轻视农商,农家逐渐衰落。

名家

正名实,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强调“名乎其实”。

公孙龙、惠施。

《公孙龙子》、《邓析子》

其思想可追溯志上古礼官,在战国时期较为兴盛,但其辩论的内容大都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得不到执政者的支持,无法维系发展。

墨子救宋

杂家

“兼儒墨,合名法”,取百家之长。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杂家其实并非是个有意识的学派,只是后人给这种博采众家之长的学派安排了个“杂家”的名号,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突出显要的成绩,流传下来的思想并不多。

医家

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扁鹊

《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中国医学始于原始社会,理论发展于春秋,盛于隋唐,一直发展至今。

诸子百家

小说家

收集民间野史传说,记录民间民情风俗

虞初

《虞初周说》(并无著作流传至今)

源于采风官,虽成一流派,但并不受重视,刘歆在《七略》中将其移出“十家”被视为“不入流”,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对于人才的重视促进了当时的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现象也为中国的文化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说时间久远,但是传统文化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的,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欢迎评论交流,一起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77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