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钱钟书论君令有所不受
《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札记第二十则之二
钱钟书论“君令有所不受”
文/周敏
《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第二十则《绛侯周勃世家》,论述了两个问题,此为第二个问题——“君令有所不受”。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叙的第一个人物是周勃,记叙的第二个人物是周勃之子周亚夫。
以下的话,钱钟书引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说的是周亚夫的故事。
文帝开元六年(前),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任命了三位将军,一位驻守霸上;一位驻守棘门;一位驻守细柳,就是周亚夫。
皇帝去视察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均长驱直入,官兵们骑马迎送。但到达细柳军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官兵披持铠甲,武装整齐,不准来人进入。前使说:“天子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所以我不能听从天子的诏令’。”于是,文帝让使节进去给将军下诏令说,天子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门。军门的守卫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慢慢行进。到了营中,周亚夫手持武器拱手行礼说:“在下穿戴盔甲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天子肃然起敬,靠在马车木上向官兵致意。
一出营门,文帝夸赞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简直是儿戏,他们的将军很容易受袭击被俘虏。而像亚夫这样,有谁能侵犯到他呢!”
一个月后,文帝授予周亚夫为中尉。
文帝将要去世时,告诫太子说:“如果出现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人。”
文帝去世后,景帝升任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关于“君令有所不受”,钱钟书还援引了《史记》在其它章节的两句类似表达:
其一、《司马穰苴列传》:“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这里说的是田穰苴的故事。
田穰苴是晏婴举荐给齐景公的。齐景公经过交谈考察,任命他为将军,并派庄贾做监军辅佐他。庄贾是齐景公的宠臣。
当时,齐国遭到晋燕两国入侵,齐军惨败。田穰苴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穰苴和庄贾约定,次日正午在营门集合共同检阅军队。第二天,穰苴提前到达等待庄贾,庄贾到傍晚时分才到。穰苴责问庄贾迟到原因,庄贾解释是因为朋友摆酒饯行难以脱身。穰苴说:“身为将领,受命即肩负国家大任,不得因家人朋友等私情耽误军国大事。”便下令将庄贾斩首了。
后来,齐景公派使者持节符来赦免庄贾。穰苴不是说皇帝的诏令来迟了,而是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此后,穰苴以一系列严明的纪律整肃军队,使其战斗力大增,很快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
穰苴班师回朝时,齐景公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来迎接,任命田穰苴做大司马。从此,田穰苴在齐国的地位就一天天地显贵起来。
其二、《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曰:‘臣既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这里说的是孙武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孙武,受时任吴国大臣伍子胥的推荐,带着自撰的《兵法》去见吴王。吴王将这十三篇兵法一一看完,很是欣赏,问孙武:“你可以小试一下你写的兵法吗?”孙武说:“没问题”。吴王又问:“可以用宫女来试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共人,交由孙武演练。
孙武把名宫女分成两队,由两个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分任队长,并命令所有人都拿着戟。孙武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们齐声回答:“知道。”孙武又解释说:“向前,就是看前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转朝背的方向。”宫女们回答:“知道了。”孙武命人将执法用的斧钺竖立起来,反复重申必须听从口令,否则军法处置,然后击鼓发令向左,然而宫女们听见鼓声,觉得好玩极了,个个捧腹大笑。孙武说:“如果军令没有讲清楚,错在将帅。”于是再次解释,并重申军法,然后击鼓发令。宫女们仍大笑不止。孙武说:“既然已反复说明了,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错。”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吴王见状,慌忙传命说:“我巳知将军善于用兵了。请将军不要杀她们。没有爱妃,我会不思茶饭的。”孙武回绝道“我既然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毅然决然地将她俩给杀了。接着任命另两名宫女接替为队长,重新击鼓发令,这下宫女们都不敢笑了,动作也很快整齐了。
孙武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训练整齐,请吴王来检阅!这样的队伍,无论君王怎样使用它,即便是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失去爱妃,痛心不已,但却因此了解到孙武是一位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统兵作战的军事干才,终于封孙武为将军,令他日夜练兵,准备伐楚。
后来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克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各国声名鹊起。
以上的故事说明“君命有所不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古代,违反君命是要杀头的,唯独对在外打仗的将帅例外,“君命有所不受”。
因为将帅用兵打仗在外,战况瞬息万变,将帅不可能完全按君王的意图来指挥战争,必须体现自己的意志和决定,随机应变。
但钱钟书以为,“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等措辞比较生硬,而《魏公子列传》之“侯生曰:‘将在外,王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意思是,我不听君王您的指令,完全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呀,就比较委婉周到了,既表示了将军必须具有战事指挥权的态度,也不至于触犯龙颜。
二〇二二年一月九日
附录:《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札记第二十则
(二)君令有所不受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考证》引《六韬》及《白虎通》。按《司马穰苴列传》:“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曰:‘臣既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考证》皆引《孙子九变篇》。《九变篇》曰:“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又《地形篇》曰:“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亦此意。《魏公子列传》:“侯生曰:‘将在外,王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语尤圆足。
[增订四]《后汉书段颖(禾为火)传》上言:“臣每奉诏书:‘军不内御。’愿卒斯言,一以任臣”;章怀注:“《淮南子》曰:‘国不可从外理,军不可从中御也。’”“军不内御”视“将在外,王令有所不受”词更约练。
《荀子议兵》篇论“为将”有“不受命于主”者三,谓之“三至”,亦可参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