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朱熹感兴诗中的洪荒之力,临写赵孟頫
朱熹《感兴诗》中的洪荒之力
陈能雄/临并文
我没有专门研读过朱熹的著作,知道《朱子感兴诗》,是从临写赵孟頫的《朱子感兴诗》字帖开始的。起初我只是照字临摹,没有细读诗文。在临写的过程中,我逐渐对朱熹的《感兴诗》二十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熹是理学家,他的学说与“二程(程颢、程颐)”并称为“程朱学派”,被世人尊称为“朱子”。“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之人的尊称,比如先秦诸子中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不是谁都可以冠名为“子”的,当然“臭小子”之类的骂人的词语除外。
朱熹创作《感兴诗》是受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诗》的启发,陈子昂就是那位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叹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泣下”的人,其诗风骨峥嵘,气势苍茫。他所写《感遇诗》三十八首,是有感于生平的际遇,各篇所咏之事各有不同,视野宽阔,思想饱满。他在诗中抒发自己的人生抱负和思想情感,文辞质朴雄健,又能紧扣时事,关心民间疾苦。
朱熹对陈子昂的《感遇诗》很赞赏,评价其“词旨幽邃,音节豪宕”。朱熹也想效仿他的诗体创作出十几首出来,可是他自认为文思匮乏,笔力微弱,老是写不出得意之作。朱熹说:“然亦恨其不精于理,而自托于仙佛之间。”陈子昂的《感遇诗》中,有几个地方是写仙佛之事。怀才不遇的陈子昂,在诗中一方面有对求仙成道的向往,另一方又斥责仙道的骗术,其矛盾的心理,一如他坎坷的人生。朱熹在刚开始创作《感兴诗》时,也假托仙道说事,总觉得诗文脱离现实,缺乏实际用处。朱熹毕竟是理学家,他的诗不是简单地抒发小我的个人情感,而是超脱自我,以宏观的眼光看世界。他的诗不像李白的浪漫情怀,不像杜甫忧国忧民,也不似李清照的多愁善感。
朱熹的诗,我们称之为“哲理诗”,他的诗已经超越了一般写景抒情的诗,时时闪现出哲理的光芒。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观书有感》中的句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我们读他的诗,会若有所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朱熹起初是模仿陈子昂的诗体,写得陈词滥调的,后来他独辟蹊径,注入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写出了《感兴诗》二十首。他在诗中,探究宇宙奥秘、描写自然规律、谈儒论道、解易说佛、咏史论今……诗的内容丰富,涵盖天地、日月、古今、人神、花草等等各方面。所以,在诗中有一股雄浑的“洪荒之力”,能振奋人心,启迪智慧。
一、探究宇宙变化之理,赞颂人文始祖。
“昆仑大无外,旁薄下深广。阴阳无停机,寒暑互来往。羲皇古神圣,妙契一俯仰。不待窥马图,人文已宣朗。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珍重无极翁,为我重指掌。
”
——《感兴诗·一》
朱熹在这首诗把昆仑山比作浩瀚无垠的宇宙,自然界阴阳交替、寒来暑往,从未停歇。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丛林中,茹毛饮血,没有得到人文的教化。这时华夏大地出现羲皇这个古神圣,他就是伏羲。传说他居住在昆仑山中,与女娲结为夫妻,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根据自然的变化,总结出自然规律和生产经验。伏羲结绳为网,教会人们渔猎,他发明了文字,并发明了瑟,创作出优美的乐曲。自此华夏大地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伏羲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所以,朱熹在诗中说:“不待窥马图,人文已宣朗”。马图又称“河图”,是指在伏羲氏的时候,黄河中出现一匹龙马,背负圈点图案,伏羲得到它,并演为八卦。“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八卦象征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万物同出一理。“太极”是宇宙的本原,它分为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行生生不息。朱熹在诗中的末尾发出了“为我重指掌”的声音,赞扬圣人的智慧,时时启迪着他去探究宇宙的发展规律。
二、论述阴阳变化之道,尊重客观规律。
“吾观阴阳化,升降八紘中。前瞻既无始,后际那有终?至理谅斯存,万世与今同。谁言混沌死,幻语惊盲聋。
”
——《感兴诗·二》
在朱熹的眼中,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在八方极远的时空中,无始无终,往前看不到源头,往后找不到终点。但世界不管如何变化,历经千秋万代,真理却永恒不灭。朱熹在诗末写道:“谁言混沌死,幻语惊盲聋”,“混沌死”的典故出自《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这个故事讲的是南海帝王倏,与北海帝王忽,遇到中央帝王混沌。混沌对倏和忽二神很好。混沌没有七窍,不能看事物、听声音、吃东西、呼吸空气。倏和忽为了报答混沌之恩,每天帮混沌凿开一窍,可是到第七天的时候,混沌就死了。庄子是借这事,来阐明他自然无为的观点,每个事物都有它不同组织,不同的规律,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它,并任意去改变它。“倏”和“忽”这两个帝王的名字,就隐含了一个快速转变的意思。而混沌的本意是自然淳朴之意,它有着自己的身体特征,倏和忽做事莽撞,不加考虑,一片好心,反而害了混沌之命。
朱熹在诗中想表达的是,尊重自然变化的规律,为人处世应合乎自然之道。
三、注重人生修养,增加涵养。
“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凝冰亦焦火,渊沦复天飞。至人秉元化,动静体无违。珠藏泽自媚,玉蕴山含晖。神光烛九垓,玄思彻万微。尘编今寥落,叹息将安归。
”
——《感兴诗·三》
朱熹在诗中认为人的喜怒哀乐是变化无常,很多人做事都凭一时意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庄子·在宥》中言:“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尖酸刻薄之人,其心焦躁如火,出口容易伤人。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那么即使是寒冷的凝冰也如焦火一般炙热,水潭中的微波也会掀起漫天的波澜。而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则能驾驭住自己的情绪,动静有序。他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像是湖泊中藏有珍珠,自然妩媚,山峰藏有美玉,自然生辉。静下心来,头脑中的一点灵光闪现,可以洞察世间万物变化的兆迹。“尘编”在这里指古旧之书,朱熹在结尾中说:“尘编今寥落,叹息将安归”,他感叹如今圣贤之书越来越少,心灵将归于何处安息呢?
四、控制贪婪欲望,不要让心为形役。
“静观灵台妙,万化从此出。云胡自芜秽,反受众形役。厚味纷朵颐,妍姿坐倾国。崩奔不自悟,驰骛靡终毕。君看穆天子,万里穷辙迹。不有《祈招》诗,徐方御宸极。
”
——《感兴诗·四》
朱熹在诗中说,人应该时常静下来细细地叩问自己的心灵,人的很多欲望都是由心而生的。为什么自己会受到功名利禄的诱惑,成为形体的奴役。所谓“食色性也”,人们看到美味,就大快朵颐,看到美色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直到激流冲垮大堤,水患频生,还是没有醒悟。人们终日忙忙碌碌,追名逐利,欲壑难填。
朱熹在诗中借用了周穆王的典故:“君看周天子,万里穷辙迹。不有《祈招》诗,徐方御宸极”。从前,周穆王喜欢出游,不理朝政。他想周游天下,让天下都留有他车辙的痕迹。祭公谋父写了一篇《祈招》诗来劝谏,周穆公收住了贪心,安心地在宫中生活。如果不是谋父的忠言直谏,又或是周穆公不纳谏,任由其欲望膨胀,那么周穆公就会继续出游,不止劳民伤财,自己可能还会客死异乡。
五、咏史明理,感叹王朝兴亡。
“东京失其御,刑臣弄天纲;西园植姦秽,五族沉忠良。青青千里草,乘时起陆梁。当涂转凶悖,炎精遂无光。桓桓左将军,仗钺西南疆;伏龙一奋跃,凤雏亦飞翔。祀汉配彼天,出师惊四方。天意竟莫回,王图不偏昌。晋史自帝魏,后贤盍更张,世无鲁连子,千载徒悲伤!
”
——《感兴诗·六》
朱熹在这首诗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东京这里指东汉首都洛阳。东汉末年,奸佞之徒掌控着朝中大权,他们残害忠良,朝纲沦落。后来,朝廷引狼入室,征召董卓入宫诛灭宦官集团。诗中的“青青千里草”指的就是董卓。汉献帝时,有童谣说,“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实为“董”,“十日卜”为“卓”,这首童谣是预示董卓会以下犯上,败坏朝纲。于是,“
当涂转凶悖,炎精遂无光
”,“炎精”指火德,应火运而生的王朝,这里指东汉王朝的国运渐渐衰弱。一些忠于汉室江山的义士,纷纷为复兴汉业而兴兵讨伐逆贼,“
桓桓左将军,仗钺西南疆;伏龙一奋跃,凤雏亦飞翔
”,这里“左将军”指刘备,他被皇帝封为左将军,后来刘备在西南建立蜀汉政权。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位军师都尽心辅佐刘备。虽然他们建立了卓越的战功,震惊神州,但无奈汉朝气数已尽,“
天意竟莫回,王图不偏昌
”,蜀汉被魏国吞并。而强大的魏国政权,又被司马氏篡夺,最终三家归晋。可惜,和平的生活总是那么短暂。晋国统一不久,国家战端又起,出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人民重新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熹发出了“世无鲁连子,千载徒悲伤”之语,他感叹这个世上少有鲁仲连这样高风亮节、清心寡欲之人,大家都为了权利而争,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悲哀。
六、提倡儒家的慎独思想。
“颜生躬四勿,曾子日三省;《中庸》首谨独,衣锦思尚絅。伟哉邹孟氏,雄辨极驰骋;操存一言要,为尔挈裘领。丹青著明法,今古垂焕炳。何事千载馀,无人践斯境?
”
——《感兴诗·十三》
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在这首诗里讲述了一个儒者需要具备的修养。“颜生躬四勿”出自《论语·颜渊》,有一次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向孔子问仁,孔子提出了“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虚心好学的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会照着老师所说的去做”,这里讲的“四勿”是儒家的戒律,对于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曾子日三省”的典故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曾参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错误的地方,及时改正;“《中庸》首谨独”,这句诗讲的是儒家典籍《中庸》中首要提倡的是谨独,即慎独,就是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要端正言行,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要谨慎不苟,越是在独处时表现出的行为,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古代的圣贤给后人树立一个做人榜样,但现在世风日下,很多人疏于自身修养。朱熹在结尾处反问:“
何事千载馀,无人践斯境
”,这一千年来为什么没有人能达到颜渊、曾参、孟子等人的思想境界呢?这是因为儒家思想的衰退呢,还是因为人们道德情操的沦丧?诗中有着警醒世人之意。
七、讲述易理,赞颂天地生成之德。
“元亨播群品,利贞固灵根;非诚谅无有,五性实斯存。世人逞私见,凿智道弥昏。岂若林居子,幽探万化原?
”
——《感兴诗·十四》
元亨利贞,语出《周易·乾》,代表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宋代程颐在《易传》中说:“元者万物之始,亨者生物之通,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所以元亨能养育万事万物,利贞能成其生长。“灵根”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根基,“五性”指仁、义、礼、智、信,人只有诚心修持才能达到这种修养境界。而世人都持有私人偏见,利令智昏,只会耍小聪明,使得诚信之道昏聩不明。“林居子”指超然世外的人,修心养性的人却能静心看待事物,洞悉万物变化之理,知道天地生成之德,故能养德克己,造福于人。
八
、讲述教育应该深培善根。
“圣人司教化,黉序育群材;因心有明训,善端得深培。天叙既昭陈,人文亦褰开。云何百代下,学绝教养乖?群居竞葩藻,争先冠伦魁。淳风反沦丧,扰扰胡为哉?
”
——《感兴诗·十七》
在这首诗,朱熹讲述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提到孔子等先圣,兴办学校,培养英才。用心去训诫学生,培养学生的善根,让他们善言善行。这样子,天地之间的秩序才会正常,人文才会兴盛。圣人育人的本意是好的,可是“
云何百代下,学绝教养乖?
”。朱熹联系现实境况,感叹为什么学绝道丧,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会一代不如一代。朱熹觉得这是人们的虚荣心在作祟,“
群居竞葩藻,争先冠伦魁”,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互相炫耀自己衣裳的华丽,身份的显贵,事事都想争为人先,不肯谦让。虚荣心的膨胀,使得社会风气腐化,大家都是尔虞我诈,互相争斗。
朱熹作为一代教育家,他想通过自己的学说去教导学生,引人为善,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
九、重视儿童的蒙学。
“童蒙贵养正,逊弟乃其方。鸡鸣咸盥栉,问讯谨暄凉;奉水勤播洒,拥篲周室堂;进趋极虔恭,退息常端庄;劬书剧嗜炙,见恶逾探汤;庸言戒麁诞,时行必安详。圣途虽云远,发轫且勿忙。十五志于学,及时起高翔。
”
——《感兴诗·十八》
朱熹比较重视儿童的教育,一个人的很多品性是从儿童时候养成的。他说:“童蒙贵养正”,在学生小的时候,就要引导他们涵养正道,孝敬兄长。从小孩子们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鸡鸣咸盥栉,问讯谨暄凉。奉水勤播洒,拥篲周室堂。”在鸡鸣时分,孩子们就要早起梳洗,问候父母,嘘寒问暖。孩子们要帮父母洒扫庭院,帮忙做家务;在言行举止方面要“进趋极虔恭,退息常端庄,庸言戒麁诞,时行必安详”,做事的时候要懂得谦恭退让,休息的时候要保持端正的姿态;在讲话的时候不能粗鄙放诞,举止方面要安详得体。儿童要勤于读书,保持善心,看到凶恶之事,要勇于去制止。
在诗的末尾,朱熹鼓励儿童们要树立崇高的目标,以圣人为榜样。“圣途虽云远,发轫且勿忙。十五志于学,及时起高翔。”圣人的大道虽然极其遥远,但如果从现在开始勤学也不会晚。就像孔圣人十五才立志苦学,依旧能成就一番伟业!
十、以自然生态之理,劝谏当权者要勤政爱民。
“哀哉牛山木,斤斧日相寻。岂无萌蘖在?牛羊复来侵!恭惟皇上帝,降此仁义心。物欲互攻夺,孤根孰能任!反躬艮其背,肃容正冠襟。保养方自此,何年秀穹林?
”
——《感兴诗·十九》
牛山木代指遭摧残的美物。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山之木,虽然美好,但时常遭到斧头柴刀的摧残。而树木被砍后刚长出的新芽,又被牛羊吃掉。如果对大自然任意索取,不加节制,必然会造成生态失衡。万物之间互相争斗不休,如果不保护弱者,小小的根脉岂能繁衍下去?在这里朱熹把百姓比作牛山木,他希望皇帝能抱有仁义之心,施行仁政。他提出“
反躬艮其背,肃容正冠襟
”,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过失,不动妄念,端正品性。
牛山的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才能生机勃勃,木秀于林;而百姓在仁政的治理下,也会安居乐业。在诗中朱熹表达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情感,对一草一木尚且有一份博爱之心,对百姓的疾苦自然更加关心了!
好的文字,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在于文字的力量。正像短短的五千字老子《道德经》,胜过许多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我在临写赵孟頫《感兴诗》的书法时,感受其书法优美典雅的同时,也感受到朱熹《感兴诗》中词句的哲理光辉。一个是赵氏书法的洪荒之力,一个是朱子诗文的洪荒之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虽然我与两位先贤的皓月之辉相比,只是萤火之光。但我也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去仔细临写,仔细品读……希望在临写的过程中,能平增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