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桃李春风与孔子有关的尊师重教故事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5/3/7 10:23:51   点击数:
孔子曾在鲁桓公的庙堂中见到欹器,它放在座位的右边,后世座右铭即来源于此。图为清光绪年间造铜鎏金欹器,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由此感叹为人处世“满招损,谦受益”。图为孔子观欹器的场景。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以孔子生平为题材的连环画。这是清人焦秉贞所绘《孔子圣迹图》中的《学琴师襄》。东汉《熹平石经》残石。《熹平石经》是我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它均用典雅的隶书撰写,在书法史上亦极有价值。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易舜报道中华民族是尊师重教的民族。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将传授我们技能、启迪我们心灵的师者,视为生命中可敬可亲的长者,以礼相待、深情思念。又到一年丹桂飘香,师者的恩情永不忘,我们从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中,选出相关文物,讲述它们的故事。愿天下的师者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座右铭是怎么来的毕业纪念册上常有“座右铭”一栏,座右铭是我们对自己的勉励与提醒,往往字数不多,却寓意深刻。有时我们将座右铭郑重写下,悬挂在书房一角,让我们时时得见,加深对它的印象。座右铭起源于何处?战国时期的荀子在自己的著作中有一篇《宥坐》,宥通右,这篇讲了春秋时期孔子的一则小故事。孔子与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中见到了一种欹器即中空倾斜的器皿,孔子不知道这是什么器皿,恭敬地向守庙者请教,守庙者说这就是放在座位右边用以自警的器皿。孔子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种器皿原来中空时是倾斜的,往其中注入适量的水后,它的位置就端正了,如果注入的水过多,就会倾覆,洒出水来。这只是孔子听说的,是否真实,还要当场试验一番,孔子让弟子们往器皿中注水,果然验证孔子听说的无误。孔子由此不禁感慨,天下万物哪有满而不覆的呢?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又问,敢问老师有没有“持满之道”?孔子回答:“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优秀的师者,能从生活中寻找到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孔子通过欹器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教育弟子为人处世“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这种欹器容纳了如此深刻的做人道理,确乎适合放在座右以时刻提醒自己。但欹器究竟长什么样呢?欹器在汉代以后逐渐失传,后代虽然多有研究和仿制,但存世者寥寥,我们看到的这个欹器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此外,在展览中一幅明代的《孔子观欹器图轴》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并排悬挂在横梁上的欹器,它们正好展示了上述欹器的三种状态。欹器所蕴含的戒满与持中的道理影响后世深远,无论是高居庙堂,还是野处江湖,这一道理都行得通。紫禁城中和殿中,“允执厥中”的匾额高悬,这四字来源于《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历久弥新。而对于市井百姓、乡野村夫,他们从戏曲、说书中所觅到的,依旧是“三条大路走中央”的劝告。孔子怎样向师襄学琴相传孔子曾“删诗书,修春秋,定礼乐,序易传”,对“六经”做了一番整理,后来由于《乐经》失传,变成了“五经”。孔子“述而不作”,其学术根本、思想旨趣都体现在对经典的整理,及后世记其言行的《论语》等书中了。除了通过文字了解孔子,我们还可以通过图像了解孔子,这是一种更直观也更富趣味性的了解方式。孔子图像产生于汉朝,这几年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98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