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4/22 13:42:15 点击数: 次
李从悠 http://bdfyy999.com/从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始,王安石新学在朝堂、官学、科场拥有绝对的意识形态权威,被奉为“儒学正统”,风行天下六十余年。然而,由于北宋覆亡,王安石成为众矢之的,作为新法理论基础的新学,南渡后备受抨击,传承少人,逐渐被湮没于历史深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教授刘成国认为:“王安石是一位积极有为的功利主义儒者,新学则是一种以制度建构为主体的儒家事功之学。”《荆公新学研究(增订版)》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年10月出版刊行,较之十多年前的初版,本书对于王安石及其门人对各经典的吸收、阐释、利用与学术影响进行了大量扩充,在论述的深度与广度上亦有很大提升。澎湃新闻·私家历史邀请吴瑞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经学研究所)、俞菁慧(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启玮(武汉大学文学院)、陈佩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四位青年学者与刘成国教授对谈,整理成文,以期增进读者对王安石新学的认知。刘成国教授吴瑞荻:《荆公新学研究》首次出版后,您曾积数年之功,凭一己之力撰成《王安石年谱长编》。此次《荆公新学研究》增订版在王安石的成学经历、理论建构与学术史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扩充,对新学思想的解读与分析也愈加全面而深入。撰写《长编》的经历,为您的修订工作提供了哪些方面的助益呢?刘成国:《荆公新学研究》初版于年,《王安石年谱长编》出版于年。撰写《长編》耗费了多年的时间,也为修订《荆公新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助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通过撰写《长編》,对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有了更加全面、真切的感知。对于王安石作品著述的理解,如作年、背景等,更加贴近了历史语境;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意图指向、论证逻辑、书写策略以及学术上的沿袭与创新,思想上的定位,等等,整体认知更有把握了。《荆公新学研究》初版时,总有一种模棱两可的隔阂感。吴瑞荻:在初版《荆公新学研究》的论述中,您多次使用“调和论”指称王安石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似乎是中立的,超出儒释道各家之上,俯瞰各家之说;而增订本的表述,似乎极力避免使用“调和”一词,更强调荆公的儒家底色,谓其以此“统摄”与“整合”佛老等诸子百家。是什么原因使您有这样的转变呢?刘成国:增订版中,我用“整合”取代了初版的“调和”,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年新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王安石思想属性的判断,过度强调法家与道家的色彩,乃至认为新学的本质、底色是道家或法家。“整合”一词,更能凸显出王安石以儒家为主体融贯道、释、法各家的主动性。陈佩辉:有学者认为,虽然王安石极力否定荀学,却发展了荀子之学,尤其在制度之学上。但王安石一生“以孟子自励”,且在孟子升格运动中扮演关键角色。您如何看待王安石与孟、荀的关系?刘成国:王安石与孟子的关系很密切,学界已经有充分的讨论。诚如您所说,他在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关键角色。他的人生理想、出处进退、学术思想等都深受孟子影响。我的书中,也做了一些较新的补充。至于他和荀子的关系,一般都强调他对荀子性恶论的驳斥、批评等。近些年,有些学者可能站在制度、礼法的角度,转而强调王安石对荀子思想的继承发展。我感觉比较牵强。王为制度所作的天道、人性论证,和荀子差别很大。当然,在文章写作技巧上,王安石有借鉴《荀子》行文之处。俞菁慧:王安石人性论在不同文本当中有不同的表述,这个问题学界已有不少讨论。您觉得这体现出王安石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呢,还是在差异的表述当中又有某些相通之处?如何看待人性论和王安石的法度观与变革观的联系?刘成国:王安石的人性论,是近些年来学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xw/1699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