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系列一
诸子百家系列一
荀子战国后期诸子百家当中集大成者,司马迁史记称其为“最为老师”(最为资深的传道受业的大思想家大学者),他十五岁开始在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到三十多岁,因为战乱离开学宫,十年之后才得以回去。后在楚国被任命为兰陵令(地方总督类似官职)学生有李斯(秦国相),韩非(《韩非子》),张苍(汉朝相),他的思想及学术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大一统体制的原型,后代儒家著作多引用荀子的学术。《荀子》一书非常完整,字字珠玑,部分学者认为汉赋的源头就是荀子的文章。
但是如同世界上所有古老的经典,思想和学者一样,在之后的历史中人们并非认真仔细研究其著作和思想而是把这些文化遗产卷入学派和政治斗争当中,给这些人类文明的启发者扣上各种帽子,扭曲其理论,误导更后来的人。在历史上荀子被放入孔庙又从孔庙移除,或许荀子并非真应被定格为儒门之内:我们现在阅读先秦诸子,看到的是诸子生活的时代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而诸子百家分门别类,学术斗争是后代之所为。如今时代演进,我们再不必把自己的思想精神局限于过去漏僻,极端和强制的文化桎梏当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学者,我们直接去阅读原著吧。这是一种文化自由的博大。而这种博大中国古已有之:如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齐政府出资设立,成百上千天下学者云集此地,无论什么学者什么学术都受欢迎,政府不干涉学宫中的教学和思想交流。诸子百家各类大学者都在这里生活讲学。荀子就在这里学习成长。
稷下學宮
前4世紀中葉,齊國創立稷下學宮,供養資助許多思想家和學者,維持至前3世紀前期,是當時最重要的學術中心。戰國中後期各主要學派的重要人物,如:荀子、宋鈃、尹文、魯仲連、田巴、貌說、鄒奭,幾乎都來到過稷下,《史記》描述當時的盛況:“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鄒衍、淳于髡、田駢、接輿、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稷下學宮是一種由官方主辦、私人主持的辦學模式。不問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的學術自由氣氛,與同時代雅典的亞里斯多德於公元前/年所創呂克昂學院東西並尊。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是中國最早的國立高等學府,始建於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世紀)的田齊桓公。稷下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稷門附近。齊宣王之時,在稷下擴置學宮,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百家之學,會集於此,自由講學、著書論辯。
約在公元前年,荀子生於趙國,15歲左右時到了齊國,在稷下學宮研習到30歲左右。燕國戰勝齊國,迫使荀子離開齊都臨淄,在前年到前年間居留楚國。後來秦軍攻進楚國首都郢城,齊襄王奪回臨淄,荀子於是回到稷下學宮,之後三度被任命為祭酒[2],負責主持典禮。在前年至前年間,荀子曾拜見趙孝成王、秦國應侯范雎及秦昭王,在趙孝成王御前與臨武君論辯。前年,楚國春申君帶兵滅魯國,任命荀子出任蘭陵令。期後他可能一度離職前赴趙國,擔任趙孝成王的上卿。前年,春申君逝世,荀子解任蘭陵令,繼續住在蘭陵,約在前到前年間去世,享年78至80歲。荀子傳授《詩經》、《春秋》、《禮經》及《易經》,弟子可考的,有陳囂、李斯、浮丘伯、韓非、張蒼五位,當中浮丘伯最能傳承荀子的學問與學說,李斯則在前年辭別荀子到秦國求取官職。荀子祖述孔子,認為當時各家學說俱有所蔽,唯有孔子「仁智而不蔽」,了解「道」之全體。荀子自視為孔子的真正繼承人,學術思想上承子弓,稱讚子弓是儒學正宗傳人,這個子弓可能是孔子弟子子遊、子貢或冉雍。荀子批駁當時各家學說,對儒門內其他派別,一樣猛烈抨擊。他批評孔子弟子子夏和子遊的傳人是「賤儒」,批評子思、孟子思想孤僻偏執、狂妄自大(「僻違」),指責孟子只能領悟古代聖王的皮毛而不知其精神。荀子批評墨子、法家申不害、慎到、道家莊子、名家公孫龍子等。他指責墨家只知嚴格地節儉,卻忽略了禮的作用;批評莊子只知道「天」而不知道人;斥責慎到只知創立新法律,而忽略賢人;反駁當時的詭辯理論,如宋鈃的「多侮不辱」、《墨經》的「殺盜非殺人也」、惠施的「山淵平」等-。荀子吸收各家各派思想,其哲學「是與戰國諸子思想交流和綜合之思想體系」。他受老莊道家影響;中國大陸學者比較強調黃老道家思想對荀子的影響,而台灣學者則傾向持荀子還是有異於黃老道家的觀點。荀子也受當時齊國學術思想的影響,《管子》國之四維禮義廉恥的主張,可能是荀子思想來源之一;《管子》強調以「儀禮」管治人民,是荀子禮治思想的主要依據之一、-;荀子設計治理天下的藍圖,很可能參考過《管子.立政》一篇所列出的官職,加以擴充。
荀子深化和開拓了儒家思想,充分詮釋了孔子沒有詳細說明的人性與天道觀,豐富了儒學傳統。儒家一些有關孝的思想以及《孝經》中若干章節源自荀子。有學者認為,荀子對「誠」的闡釋,影響了《中庸》思想的形成。荀子許多理論和觀念,保存在《禮記》中。荀子在儒門中特別著重文獻知識,經學傳授也往往追溯源於荀子,漢代傳授《詩經》的三個學派「魯詩」、「韓詩」和「毛詩」都淵源自荀子的詩學。荀子接受了貴族世襲制的衰落與官僚制的興起,西漢初年儒家可能受了荀子政治觀念的影響,適應了中央集權制的做法。荀子的門人弟子「著書布天下」,他們承先啟後,對漢初文化復興舉足輕重。漢代思想家深受荀子影響。賈誼有關禮制的觀點,深受荀子思想薰陶;西漢初期的韓嬰受荀子啟發,在其《韓詩外傳》中引錄荀子有關修身的著作;董仲舒反對孟子的性善論,受到荀子影響,其學說也發揚了荀學;劉向亦非常尊敬荀子。東漢時王充、仲長統、孔融三人對孝道的批評,部份繼承荀子的觀念。宋代司馬光受荀子影響,贊同荀子而反對孟子人民有權革命的主張。荀子也影響了日本儒學,如荻生徂徠的思想受益於荀子。荀子可能促進了法家的發展。因韓非、李斯都是荀子學生,有學者認為荀子可說是法家先驅,亦有學者反駁此說,因為法家的形成早在荀子之前。荀子觀點與法家學說有相通之處,其性惡論為韓非所繼承,荀子主張用暴力對付百家爭鳴,韓非和李斯都發揮這種思想。孔子誅發少正卯的故事,最早見於《荀子》,後來少正卯就成為離經叛道的代名詞。荀子強調秩序,助長了專制獨裁政治的發展,「可能為權威主義的興起提供意識形態的基礎」。荀子是中國思想史中的巨擘,先秦時代最後一位大儒,也是第一個描繪出帝國架構的儒者,尤銳稱讚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理論家-,馮友蘭和德效騫都把荀子與亞理斯多德相比,認為荀子在中國哲學發展中的角色與貢獻,與亞理斯多德之於西方思想史相似、。有關荀子在儒門的地位,看法不一。《荀子》一書從沒有被視為儒家經典。有的認為他是曠世鉅儒,在儒學發展史上有樞紐地位;有的批評他是孔門異端,法家先驅,背叛了儒家精神,走入法家的歧途。在漢代,荀子被尊奉為儒者典範,地位略低於孟子,但仍有並駕齊驅之勢。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孟、荀二人合傳,視二人為孔子以來之兩大儒者,不分高下。到中唐,荀子地位不如孟子終於定案,韓癒的道統系譜,只有孟子而沒有荀子,他認為荀子「大醇而小疵」,但仍不失為聖人之徒-。年,宋神宗下令孟子可以「配享」孔廟,荀子、揚雄及韓愈三人則從祀孔廟;孟子封「鄒國公」,而荀子只封「蘭陵伯」。
宋代以後荀子地位更低,受程朱理學嚴厲批評。宋明理學尊奉孟子之「純」,而批評荀子「駁雜」和傾向法家。荀子的思想常拿來與孟子比較,荀子不同之處,通常被視為異端或非正統。理學主張性善論,不少儒者如程頤、胡瑗、黃百家都批評荀子的性惡說,程頤認為聖人之道失傳於荀子,「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朱熹更幾乎否認荀子是儒家、,指責「荀卿全是申、韓」。自南宋後期起,儒者開始提出廢除荀子從祀孔廟,如熊鉌、宋濂、胡居仁等。荀子地位也因其弟子李斯焚書而受連累,唐代陸龜蒙、宋代蘇軾都因李斯而怪責荀子。年,荀子終於罷祀於孔廟-。明末及清代,一些反理學的學者比較欣賞荀子。明代歸有光、李贄都重視荀子,清代考據學興起,重視禮學,荀子傳經有功,地位得以提升,如汪中、凌廷堪都讚揚荀子;嚴可均和姚諶建議荀子重新從祀孔廟,指出六經傳世乃荀子之功-。清末學風大變,維新派多抨擊荀子,梁啟超、譚嗣同都把二千年來的專制君權歸咎於荀子-,譚嗣同批評荀子創立君主專制之說,背叛了孔子。民國時荀子地位更低,在反傳統運動中,荀子備受吳虞等人抨擊,一些知識分子把荀子視作權威主義的代表。年後,荀子卻因為思想與唯物主義相近,倍受重視,尤其在文化大革命前後。文革「批孔揚秦」,荀子因弟子韓非、李斯而受到讚揚。在世紀學術界,有學者讚揚荀子有科學思想、邏輯思想,也有學者批評荀子的性惡論是「對人性尊嚴的否定」,而其「天人之分」則被看做「缺乏道德形上論」的證據-;港、台新儒家多批評和反對荀子,斷言荀子不是儒者正宗。史記"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荀子全文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