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周三下午中外教育史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教育的结果。“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如要改恶从善,就必须通过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外铄论)
二、论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雅儒和大儒,即德才兼备、知行并重、知类通达、博古通今的人。
三、论教育内容:传承六经
荀子的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儒家经典教材为主,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以《礼》为重点。纵观中国教育史,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使得后代封建社会有了经典教科书。
四、论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1.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止于行而止矣。”
荀子的学习过程是以“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荀子认为,闻、见、知、行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积学积善
“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积”就是主观努力,学习知识,修养德行,要专心一致,加日悬久,积善不息。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虚壹而静
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所谓“虚”,指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因为成见而妨碍对新知识的接受。
五、论教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天地君亲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学记》为《礼记》第十八篇。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中庸》为《礼记》第三十一篇。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宋朝朱熹对《中庸》非常推崇,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大学》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它是我国战国时期论述大学之道的重要文章,其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大学》传世名句赏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不是压抑,是愿意)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人。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人,普通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讓,一国兴讓”。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拥有财富。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菑:古“灾”字。逮:及至。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中庸》传世名句赏析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选自《中庸》第一章。天命:上天所赋予的。命:令。率:循。道:规律。修:修明。教:教化。
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就叫做“教”。
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选自《中庸》第六章。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审:详细。笃:踏实、忠实。
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有不懂的问题就要请教别人,并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深刻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人学习之后,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学的知识去付诸行动,即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在道德实践的征途上日益前进。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诚:诚心,诚恳。明:明白。教:教育,教化。
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选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赞:助。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需要多少钱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