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教学综述70品味经典文章,了解荀子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深入领略了《荀子》这部经典儒家著作吧!
走进荀子
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先秦学术传承者:诗经、周易、礼经、左传、谷梁传,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荀子》32篇,包含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各派学说,并对战国诸子思想加以总结评价。
课堂伊始,张焕君老师以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主张作为开篇。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孟子的论述由唐代韩愈以及明朱熹等人继承和发展,而荀子的弟子则为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
儒、道两家思想更为不同。老庄思想强调“出世”,认同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启示后人世界的运行规律不止一种,可以用另一种态度来面对生活,在政治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魏晋时期的魏晋玄学之风。而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却导致魏晋灭国,由此道家思想在政治上受到排斥。与之相反,儒家强调“入世”。在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但这一时期的儒家实质上是儒法合并“儒为表,法为里”。
张焕君老师通过这一系列思想主张的介绍为我们揭开了今天的序幕。
领略荀子思想
1
首先,老师讲的是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提出“化性起伪”。谈到这一点,要纠正一个误区;一般人把“伪”理解为:伪装、伪善,实则不然,‘伪’通‘为’,是有作为的蕴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改变人先天恶的本性,兴起后天人的大作为。老师结合了《性恶》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了分析,“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因为人性本恶是个普遍的命题,顺此发展就会得出人类社会绝无改进之可能的结论,人类也永远无法克服其先天就有的动物性。在荀子看来,唯一的希望就是那些能够制礼作乐的圣人,“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圣人是“人之所积而致”,正所谓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所得;所以,荀子特别重视教育和学习,认为学习能够改变气质,有益身心,并最终得出“涂之人可以为禹”(通过学习,道路上的一般人也能够成为像大禹一样的人)的结论。
紧接着,老师讲到《劝学篇》。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学不可以已。”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也是贯穿于《荀子》整个著作的主线。“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在课堂的最后,张老师提出了“法先王”和“法后王”的延伸性思考。先王,即主张效法以前的制度。“法先王”代表学派为儒家,后王,是对现任君主的效法,尊重现任君王的观点,为现任君王服务,代表学派为法家。儒家主张熟人政治,讲求人是不平等的。法家主张陌生人社会,讲求人人是平等的。但从“君”还是从“道”,是千百年来摆在读书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到底是道德的美感还是失落感,有待我们深思。
在有限的时间里,张焕君老师引经据典、贯通古今,讲解了荀子的“身世之谜”、“学术传承”、“治世思想”,给我们了极大的启发:一方面,要好好学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儒学和法学的关系,探讨其现实意义,报效祖国。
文字:陈婧钰、赵新宇、韩雨君
制作:吴昭怡
审核:院办
记得扫码北京哪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0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