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孔圣经10bull论修身篇下

发布时间:2019/12/28 5:39:59   点击数:

71子钓①而不纲②,弋③不射宿④。

语出《论语·述而》。

①钓:钓鱼。②纲:拉网捕鱼。③弋(yì):用带绳子的箭射鸟。④宿:归巢栖息的鸟。

孔子钓鱼却不拉网捕鱼,用带绳子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归巢栖息的鸟。

72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①?”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于数②而比于疏③,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语出《孔子家语·贤君》。《说苑·敬慎》也记录此节。

①为身:安身立命。②数:亲密。③疏:疏远。

颜渊打算到西边的宋国去游历,问孔子说:“我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呢?”孔子说:“做到恭谨、敬顺、忠诚、守信就可以了。恭谨就能远离患害,敬顺就能让人喜爱,忠诚就能与众人和睦相处,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努力做好这四个方面,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岂止就一个人啊!所以不跟关系亲密的人亲近而跟关系疏远的人亲近,不是舍近求远了吗?不加强内心的修为而注重外在的修为,不是恰好相反了吗?事前不考虑清楚,事到临头采取谋划,不是为时已晚了吗?”

73颜回问君子。孔子曰:“爱①近仁,度②近智,为己③不重,为人④不轻,君子也夫!”回曰:“敢问其次。”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

语出《孔子家语·颜回》。

①爱:能博爱人。②度:能思度事。③为己:对自己。④为人:对别人。

颜回问如何才能称得上君子。孔子说:“能博爱人就接近于仁了,能思度事就接近于智了,对自己不要太看重,对别人不要太看轻,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君子了”颜回说:“请问其次是什么呢?”孔子说:“不学习就能去做,不思考就能获得,你要努力啊!”

74颜回谓子贡曰:“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①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②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

语出《孔子家语·颜回》。

①望:希望。②乱:思维错乱。

颜回对子贡说:“我听夫子说过,自己不遵守礼仪而希望别人遵守礼仪,自己不实行仁德而希望别人实行仁德,这种思维是错乱的。夫子的话,不可不思考啊。”

75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①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②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③以仁义,饬身④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⑤,德之盛也。”

语出《说苑·辨物》。《孔子家语·颜回》也记有此节。

①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②游气:空中浮游的云气。③行躬:自身行为。④饬身:修养身心、警饬己身。⑤穷神知化:穷究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变化。

颜渊问孔子说:“完人的品行如何?”孔子说:“完人的品行,通达人情人性的道理,通晓事物变化的规律,知道阴阳变幻的缘故,看清空中云气的本源,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完人了。知道自然界变化规律后,还能用仁和义指导自身的行为,用礼和乐修养自己的身心。仁、义、礼、乐,就是完人的品行。能穷究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变化,是德的极盛境界。”

76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①以剑而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②,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③则以仁固④之,何待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⑤以受教。”

语出《孔子家语·好生》。《说苑·贵德》也记有此节。

①固:原本,也是。②环堵之室:四周环绕一丈见方土墙的陋室。③侵暴:侵犯暴虐。④固:安定。⑤摄齐:提起衣摆。谨防踩着衣摆,表示恭敬有礼。朱熹集注:“摄,抠也。齐,衣下缝也。”

子路全副武装前来拜见孔子,随后拔出剑来挥舞,问道:“古代的君子,也是用剑进行自我保护吗?”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以忠信为根本,以仁德作为防卫,不用走出四周环绕一丈见方土墙的陋室,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如果有不善良的人,就用忠信教化他们;如有侵犯暴虐的人就用仁德来安定他们,何须等到使用剑呢?”子路说:“我在今天才听到这些话,请让我提起衣摆恭恭敬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77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①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语出《论语·宪问》。

①修己:加强自身修养。

子路问如何才能称得上君子。孔子回答说:“加强自身修养以恭敬他人。”子路说:“这样做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加强自身修养以安定他人。”子路说:“这样做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加强自身修养以安定百姓。加强自身修养以安定百姓,尧、舜尚且难以做到!”

78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①之知,公绰②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语出《论语·宪问》。

①臧武仲:即鲁孙纥,鲁国大夫,有治世之才。②公绰:孟公绰。③卞庄子:鲁国大夫,著名勇士,食邑于卞,谥庄。④久要:长期穷困;要同“约”。朱熹注“久要,旧约也。”可参看。

子路问什么样才算完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无欲无求,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成为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期穷困能不忘平日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79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①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愻②以为勇。故曰:退之③而不怨,先之④斯可从已。”

语出《孔子家语·好生》。

①导:引导。②愻(xùn):同“逊”,谦逊。③退之:把自己名位排在后面,意思是“别人轻视你”。④先之:把自己名位排在前面,意思是“别人重视你”。王肃注“言人退之不怨,先之则可从,足以为师也。”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用心来引导耳朵和眼睛,把树立义作为勇敢;小人用耳朵和眼睛引导心,把不谦逊作为勇敢。所以说:别人轻视你不要有怨恨,别人重视你就足以向他学习。”

80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①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②,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③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④,期⑤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⑥,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语出《孔子家语·屈节解》。

①丈夫:大丈夫,有所作为的人。②物:他人,众人。③域:境界。④行己:立身行事。⑤期:期望。⑥待:期待。

子路问孔子说:“我听说大丈夫生活在世上,富贵而不能有利于众人;身处贫困而不能暂时忍受委屈以求将来伸展,就不足以达到人们所说的大丈夫境界。”孔子说:“君子立身行事,期望必须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委屈的时候就委屈,需要伸展的时候就伸展。因此委屈的目的是有所期待,伸展的目的是抓住时机。所以虽然受了委屈也不能丧失气节,志向实现了也不能损害于义。”

81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语出《论语·公冶长》。

①闻:声闻,好名声。

子路如果有好名声,但自己的实际德才与之不符,便唯恐有好名声。

8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①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

①行:奉行。

子贡问道:“能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83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①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②,知也;廉而不刿③,义也;垂之如队④,礼也:叩之其声清越⑤以长,其终诎然⑥,乐也;瑕⑦不掩瑜⑧、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⑨,信也;气⑩如白虹,天也;精神11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12、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13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语出《礼记·明贵贱》。《孔子家语·问玉》《荀子·法行》均记有此节。

①珉(mín):像玉的石头。②栗:坚实。③廉而不刿(guì):有棱角却不伤人。廉,棱角;刿,刺伤。④队:同“坠”,悬垂。⑤清越:清脆悠扬。⑥诎(qū)然:戛然而止的样子。⑦瑕:玉上的斑点。⑧瑜:玉的光芒。⑨孚尹旁达:玉的光亮色彩发散到四方。孚尹,玉的色彩;旁达:放散到四方。⑩气:玉的光气。11精神:玉的精气。12特达:行聘时惟圭、璋能独行通达,不加馀币。13言:我。

子贡问孔子说:“请问君子贵重玉而轻贱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说:“并不是因为玉少所以才贵重,也不是因为珉多所以才轻贱。从前君子用玉比喻人的美德:玉温润而有光泽,就像仁;细密而又坚实,就像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就像义;悬垂时就会下坠,就像礼;敲击它,声音清脆悠长,最后戛然而止,就像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住它的光芒,玉的光芒也掩盖不了它的斑点,就像忠;玉的光亮色彩发散到四方,就像信;玉的光气如白色长虹,就像天;玉的精气在山川显现,就像地;朝聘时用玉制的珪璋能单独通达情意,就像德;天下人没有不贵重玉的,就像道。《诗经》中说:‘我怀念君子德行,心性温和如美玉。’所以君子贵重玉。”

84子赣①由其家来谒②于孔子,孔子正颜③,举杖磬折④而立,曰:“子之大亲,毋乃不宁乎?”放杖而立⑤,曰:“子之兄弟,亦得无恙乎?”曳杖⑥倍下行,曰:“妻子家中,得无病乎?”故身之倨佝⑦,手之高下,颜色声气,各有宜称。所以明尊卑、别疏戚也。

语出《贾子容经》。《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也记录此节,内容不完整。

①子赣:孔子的弟子,即子贡。②谒:拜见。③正颜:端正容颜。④举杖磬折:举起手杖弯着腰。⑤放杖而立:放平手杖直立。⑥曳杖倍下行:拖着手杖转身向下走。⑦倨佝(jùgōu):弯曲的形状和角度。

子赣从他的家里过来谒见孔子,孔子端正容颜,当举起手杖弯着腰站立时,就问:“你的父母,莫非不安宁吗?”当放平手杖站立时,就问:“你之兄弟,应该没有生病吧?”当拖着手杖转身向下走时,就问:“家中的老婆孩子,没有生病吧?”因此,身体弯曲的形状和角度,手的高低,神态颜色和声音语气,都要相适宜,这样做的目的是分辨尊卑等级、区别亲疏远近。

85曾子曰:“胁肩①谄笑,病于夏畦②。”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①胁肩:耸起肩膀,故示敬畏。②夏畦: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朱熹注:“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

曾子说:“耸起肩膀谄媚地装出笑容,比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还要难受。”

86他日从①在陈蔡间,困,子张问行②。孔子曰:“言忠信,行③笃敬,虽蛮貊④之国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⑤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⑥,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⑦。

语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卫灵公》记有“子张问行”之后的内容。

①从:跟随。②行:行得通。③行:行为。④蛮貊:荒蛮落后。⑤参:显现、出现。⑥衡:车辕前端的横木。⑦绅:束腰的大带子上。

过去跟随孔子在陈国和蔡国的路途中间,被围困,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荒蛮落后的国家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就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好像眼前出现“忠信笃敬”四个字,坐在车里就好像看见这四个字刻在车辕前端的横木上,这样做后才能使自己行得通。”子张将这些话写在束腰的大带子上。

87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①美而无文②,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

语出《说苑·修文》。

①质:道德品质。②文:修饰,指礼节。

孔子拜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衣冠不整地与孔子相见相处,孔子的弟子说:“夫子为什么要见这个人呢?”孔子说:“这个人的道德品质很好但不注重礼节,我想说服他学习礼节。”孔子离开后,子桑伯子的弟子很不高兴,说:“您为什么要见孔子呢?”子桑伯子说:“这个人的道德品质很好但礼节太繁琐,我想说服他去除繁琐的礼节。”

88东闾子①尝富贵而后乞,人问之曰:“公何为如是?”曰:“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吾尝富三千万者,再未尝富一人也,不知七出②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③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④之也。”

语出《说苑·复恩》。

①东闾子:齐庄公大夫,官至相国六年,非常富有。②七出:案《孔子家语·本命解》:“妇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妬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③数之理:命运的自然法则。数,命运;理,法则。④假:借助。

东闾子曾经富贵而后来沦落为乞丐,有人问他说:“您为什么会这样呢?”东闾子:“我自己知道原因。我曾经担任相国六七年,未曾推荐过一个人;我曾经富有三千万,也未曾使一个人富有;不知道‘七出’的结果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孔子说:“荣华富贵太难了,无论小大多少,都有各自的怨恨憎恶,这是命运的自然法则,人如果想要得到荣华富贵关键在于善于借助外力。”

——END——

作者简介

落泥红(笔名),山西大同人。大同市金融学会理事、大同市钱币学会副会长。研习中华传统文化,对经济金融及方言均有研究,在相关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编写出版多部金融书籍。多次在市县相关讲坛、企事业单位作传统文化及经济金融讲座。

推荐







































白癫疯不治有危险吗
白癫疯不治有危险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070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