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0/7/11 10:01:26   点击数:

新圆梦教育特岗教师学习交流群:

新圆梦教育官方

教师招聘课程辅导咨询(   1.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荀子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统一的时代需要,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诗》《书》《礼》《乐》《春秋》,以《礼》为重点。“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6.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11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