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部编版高一上必修劝学

发布时间:2020/10/16 19:11:38   点击数: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www.xjkqzjw.com/

青冥

原文呈现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文学常识:选自《荀子集解》卷一,有删节。

《荀子》的作者: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

重点字词:

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学问、修养的人

劝:鼓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重点字词: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以提取靛青

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中绳:zhong四声,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輮:通假字,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规:圆规

虽有槁暴(gaopu):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挺:直

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金: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参(can一声)省(xing三声)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知:通假字,同“智”见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重点字词:

跂:qi一声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疾:劲疾

彰:清楚

假:借助

舆马:车马,这里指的是车子。

利足:利于奔走

致:到达

能水:善于游泳。水:游泳

绝:横渡

生:通假字。通“性”,天性。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重点字词:

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圣心:圣人的心怀

跬步:kui三声,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一、《劝学》篇目解读

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比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对后世影响很深远。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荀子》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内容:《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

10个比喻。

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1、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3、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1、通假字

①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②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③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

④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2、词类活用

①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④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⑤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⑥见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⑦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⑧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⑨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⑾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古今异义

①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

②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④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⑤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

⑥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⑦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⑧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

4、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輮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②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③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一词多义

①之:取之于蓝代词,代青

水为之代词,代冰

须臾之所学结构助词,的

登高之博见结构助词,的

锲而舍之代词,代雕刻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前置的标志

蛇鳝之穴结构助词,的

②于:取之于蓝介词,从

青于蓝介词,比

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引出对象

③者:不复挺者语气词,表停顿

见者远……的人

闻者彰……的人

假舆马者……的人

假舟楫者……的人

无可寄托者助词,表判断

④于:取之于蓝介词,从

青于蓝介词,比

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引出对象

⑤一:骐骥一跃数词,一次

用心一也专一

⑥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知明而行无过表并列

终日而思表修饰

跂而望表修饰

登高而高表修饰

而见者远表转折

顺风而呼表修饰

而闻者彰表转折

而致千里表转折

而绝江河表转折

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锲而舍之表承接

锲而不舍表承接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二、相关阅读训练

基础训练

训练题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一前),名,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况儒

2、题目“劝学”中的“劝”是什么意思?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

3、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持什么态度?

(1)要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2)要持之以恒: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朽木不舍,金石可镂。

(3)要专心致志: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训练题二: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3)金就砺则利()(4)声非加疾也()

(5)而闻者彰()(6)而绝江河()

(7)故不积跬步()(8)风雨兴焉()

(9)驽马十驾()(10)锲而不舍()

1.(1)勉励;(2)停止;(3)靠近;(4)强,这里指声音宏大;(5)明显,显著;(6)渡过。

(7)古代的半步;(8)兼词,于此;(9)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10)刻。

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

2.B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天下云集响应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D

4.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A

5.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忌不自信

C.微斯人,吾与谁归D.求人可使报秦者

5.D

6.翻译下面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站得很远的人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宏亮,但是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

(3)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4)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心思专一的缘故呀。

7.简析最后一段对比论证的表达作用。

7.如将“骐骥”与“驽马”虽先天条件相差悬珠,但前者半途而废、后者坚持不懈,最后功业不同作对比,形象生动地阐述积累、坚持对成就学问的重要性。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如说明学习应该坚持不懈的比喻句有。

比喻论证的表达作用是

8.学不可以已。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达作用是: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人们更容易理解“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提高篇

训练题三

廉耻顾炎武1

(1)《五代史·冯道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2)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2”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3)吾观三代3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4)顷读颜氏家训4,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1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2行己有耻: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3三代:指夏、商、周。4顷:最近。《颜氏家训》: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

22.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的关系。(限填四个字)(2分)

23.第(1)段画线句的作用是。(2分)

24.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B.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没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到羞耻。

C.齐朝某士夫的教子之法只为求得卿相高位,人格卑鄙。

D.颜之推等阉然媚世者于众昏之日独自清醒,故能无愧。

25.《劝学》在说理方法上与本文第(3)段画线处有明显相似处,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26.作者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你的看法呢?(3分)

参考答案:

22.(2分)国运兴衰

23.(2分)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

24.(2分)D

25.(3分)略

26.(3分)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训练题四

寂寞荀子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竞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君子曰:擘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大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予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年)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竞无言以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因为家乡沉睡着影响了炎黄子孙的圣贤——苟子而感到自豪,但同时也为家乡人对苟子墓的冷落而感到不安。B.兰陵酒的商标上有李白的诗篇,还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对于兰陵人的精明,作者还是感到十分钦佩的。C.文章引用明朝诗人李哗的诗极有意义,它一方面展现了历史上苟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作者想象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像是在对着苟子墓背诵苟子著名篇章,这表明作者认为苟子应该得到包括王思玷在内的人们的尊重。E.作者思路开阔,笔法灵活,将与兰陵有关的名人一一写来,挥洒自如,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2.文章起笔先从荒凉的苟子墓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题目是“寂寞苟子”,文中却又写了另外两个人物——王思玷和李白,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倒数第二段转而写苟子墓(庙)的历史,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C2.很好地照应了题目里的“寂寞”二字;为全文奠定了深沉苍凉的基调。(意对即可)3.这两个人物都和兰陵有关,也都受到了兰陵人的推重,他们在兰陵的境遇与苟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表明荀子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更加突出苟子的“寂寞”。(意对即可)4.这种写法极为巧妙。这一段写历史,或反映古人对于荀子墓的重视,或反映苟子墓的孤寂荒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苟子墓在今天理应得到重视却未能得到重视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和不平。(意对即可)

三、链接作文

思想家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文学家兼教育家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头悬梁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二、锥刺股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公元前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后人也根据苏秦“锥刺股”的典故引出了“引锥刺股”这个成语

三、匡衡凿壁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四、孙康映雪

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一贫如洗,既没有上学就读的机会,甚至连在家里挤点时间学习都不可能。因为他白天要帮家里干活,从早晨一直到太阳落山,都没有空闲时间。孙康并不甘心就这样服服贴贴当时间的奴隶,他觉得自己年纪轻,精力旺盛,只要有了学习的决心,总会挤出时间来的。于是,他开始利用夜间读书,可是晚上读书必须得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而家里那样困难的经济条件,一个月怎能买得起这么多灯油呢?孙康完全懂得这种困难,每当灯油烧干以后,他便静静躺在床上,在床上背书和默记书中的要领。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明亮起来,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里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孙康蹲在雪地里读书,虽然身上衣衫单薄,但由于他专心致志,注意力完全进入书里面去了,对于刺骨的寒风他全然不觉得,一直到了深更半夜,还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从这以后,只要有积雪,他就天天夜间去映雪读书。虽然说:“穷人怕过三九天”,可是孙康却盼望每年的冬天早点到来,盼望下大雪。

五、车胤囊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六、羲之临池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七、左思补拙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八、江郎才尽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199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