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ldquo礼r
“礼”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什么是“礼”。各家说法很多,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故只提一礼字,而历史演变之种种重要事项,都可综括无遗,且已并成一体。必具此眼光治史,乃可以鉴往知来,而把握到人类文化进程之大趋”。我理解,钱先生认为礼包括“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内在、日常外表和共尊共守”等五个方面,同时又指出从礼的演变中,可以把握人类历史文化演变规律。我感觉,钱先生这个说法,比较全面地定义了“礼”的内涵,能帮我们很好地认识和把握“礼”。
对“礼”的定义还有很多权威说法,这里不一一例举。这里,我想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可能不是很规范,但是我大量阅读之后的个人理解,我感觉:
第一,礼起于节欲。我一直认为,对于人的动物性,由此而产生的欲望,以及人欲破坏性,应该说古今中外哲人们都有深刻的认识,都想了很多办法加以节制和引导,可以说叙述欲望、批判欲望是很多艺术和哲学的永恒主题。《荀子?礼论》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这段话意思就是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要求,求起来就没有节制,这样就会争斗,争斗就乱,乱就穷困,所以先王制定礼义进行划分。从荀子这段话可以看出,欲正是“礼”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礼”的逻辑原点,也就是“礼”起于欲、又反制于欲。
同样,《礼记?乐记》也有同样的表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yi)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意思就是,外在之物对人的诱惑是无穷,人的好恶是没有节制的,人受到外在事物感化后,就会灭天理,而一味追求欲望,这样就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先王就制定了礼乐,作为人的节制。
从中我体会到,中国古代这些圣人,对人性尤其是人欲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对人欲泛滥后危害充满了焦虑,就好像西方基督文化中始终存在洪水泛滥的恐惧。对如何引导人欲需求、防范人欲泛滥,先哲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礼”就是一个重要制度约束。所以孔子也说“夫礼,坊民所淫”。这一点,我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如何使人之欲做到有“度量分界”,仍然是个重要的课题。
第二,礼顺乎人情。与“礼起于节欲”相对应的,我认为“礼顺乎人情”。“节欲”就是限制欲望、控制欲望。但是我们先哲非常清醒,他们知道“人生而有欲”,天性中有追求舒适愉快一面,所以在制度设计时顺乎人情,开了口子,体现了通达开明一面,并不像后世愚忠愚孝故事中所宣扬那样阴冷和非人性。应该说,在《礼记》、《论语》中看到的“礼”,充满了人情味。比如说《礼记?曲礼上》中就说“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居丧之礼时候,如果头上长疮,可以洗头;身上痒可以洗澡;有病可以吃肉喝酒,病好了,就要恢复如初;如果居丧不胜力而病倒,那就是不慈不孝;五十岁的人可以不必太过哀伤,六十岁的人不要因哀伤消瘦,七十岁的人只要披麻戴孝,可以照常饮酒食肉,并且住在屋内。看到这个文字后,我就感觉到从厚重枯燥的古籍中,一股浓浓人间情怀,穿越数千年时光,扑面向我袭来,让人非常感慨,感叹我们的先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非常智慧、非常人性,一件事考虑的那么细致、周到、体贴,也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先人那种豁达、那种气度。
其实,这样生动的例子,在看似枯燥的《礼记》中有很多地方,比如说《檀弓下》“不食嗟来之食”故事,这个故事选进了语文课本中,是我们所熟悉的。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在选入课文时被删去了,后面的内容是:“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可食’”。意思就是,曾子听说后就说,这样不对啊,别人吆喝你去吃不吃是可以的,别人道歉后就可以吃了。因为讲“嗟,来食”的人叫黔敖,当时他已经向饿者道歉了,饿者仍不食而死,所以曾子有了上面感叹。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曾子作为儒家圣人,并不是大义凛然,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是通达人情,把人命放在第一位,对因饿而死是非常叹息的。
看到这些内容,我们是无法把“礼”与“吃人”二字联系起来的。起码,在先人们最初设计这套制度时,是充分考虑到人情伦理,考虑到人的现实需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