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高考语文最新背诵篇目64篇附高
高考倒计时
距离年高考仅剩天;
距离年高考仅剩天!
距离年高考仅剩天!
请记住,这世上,没有谁活得比谁容易,只是有人在呼天抢地,有人在默默努力。
高考备考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届高三考生也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很多同学都表示,今年是新高考政策改革第一年,语文背诵篇目会有什么变化?教育部去年9月印发《新高考过渡时期语文学科背诵篇目说明》和《新高考过渡时期数学学科考试范围说明》的通知,通知指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等省(市)”,虽然都是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但实际上划分两类:第一类:已经开始使用新教材的省市,第二类:尚未使用新教材的省市。通知原文很多同学仍不了解各省市进入新高考改革批次,我们一起来看看!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第一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上海、浙江两省市;第二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广东、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福建、江苏等8个;第四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7个;其它批次(原定第三批次但实际延迟推行的省份)为: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10个。年下半年的高一年级新生,明确使用高中部编版新教材的省市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等六个,其中辽宁是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中唯一一个省份。那么,对于新高考,语文背诵篇目上,究竟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从教育部公布的《新高考过渡时期语文学科背诵篇目说明》文件来看:新高考过渡时期语文学科背诵篇目说明年起,第二批和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将开始新高考。针对各地所使用的课程方案设置的差异和教学内容范围的不同,经研究,现就语文学科考试要求背诵篇目范围进行具体说明。一、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按照《普通高中届语文学并教学指导意见》,背诵篇目为58篇,包括文言文必修8篇、文言文选修Ⅰ10篇和诗词曲40首。(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4个省市)二、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使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的,参照《年普通商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背诵篇目为64篇,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推荐篇目50篇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版)推荐篇目14篇。(注: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下半年高一年级新生使用高中老教材的省份为广东、湖南、湖北、河北、重庆、福建、江苏等7个省市)三、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使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的,背诵篇目为60篇,包括文言文必修10篇,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篇和诗词曲40首。(注: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下半年高一年级新生使用高中老教材的只有辽宁省)可以从表格中更直观展现↓↓↓因高考语文学科各省背诵篇目要求不一,第三批高考改革的省市中,使用“课标(实验)版”教材的背诵64篇;第三批高考改革的省市中,使用“课标()版”教材的背诵60篇。为方便考生进行复习,特此整理了语文学科高考背诵篇目汇总,赶紧马住吧!高考语文背诵篇目1适用地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背诵篇目为64篇。第一部分高中14篇1.《劝学》荀子2.《逍遥游》庄子3.《师说》韩愈4.《阿房宫赋》杜牧5.《赤壁赋》苏轼6.《诗经·氓》7.《蜀道难》李白8.《登高》杜甫9.《琵琶行》10.《锦瑟》李商隐11.《虞美人》李煜12.《念奴娇》苏轼13.《永遇乐》辛弃疾14.《离骚》(节选)屈原第二部分初中50篇1.《孔子语录》2.《鱼我所欲也》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潜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7.《关雎》18.《蒹葭》19.《观沧海》曹操20.《饮酒》陶潜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23.《使至塞上》王维25.《行路难》李白26.《望岳》杜甫27.《春望》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李贺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37.《夜雨寄北》李商隐38.《无题》李商隐39.《相见欢》李煜40.《渔家傲》范仲淹41.《浣溪沙》晏殊42.《登飞来峰》王安石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4.《水调歌头》苏轼45.《游山西村》陆游46.《破阵子》辛弃疾47.《过零丁洋》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50.《己亥杂诗》龚自珍《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适用地区: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背诵篇目58篇必修8篇1.《劝学》荀子2.《屈原列传》司马迁3.《谏太宗十思疏》魏徵4.《师说》韩愈5.《阿房宫赋》杜牧6.《六国论》苏洵7.《游褒禅山记》王安石8.《赤壁赋》苏轼选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报任安书》(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后汉书》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诗词曲40篇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氓《诗经》4.《离骚》(屈原)5.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6.《短歌行》(曹操)7.《归园田居(其一)》陶潜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越中览古》(李白)13.《将进酒》(李白)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石头城》(刘禹锡)19.《琵琶行(并序)》白居易20.《李凭箜篌引》(李贺)21.《菩萨蛮》(温庭筠)22.《锦瑟》(李商隐)23.《浪淘沙》(李煜)24.《虞美人》(李煜)25.《雨霖铃》(柳永)26.《桂枝香》(王安石)27.《江城子》(苏轼)28.《念奴娇》(苏轼)29.《登快阁》(黄庭坚)30.《鹊桥仙》(秦观)31.《苏幕遮》(周邦彦)32.《一剪梅》(李清照)33.《声声慢》(李清照)34.《书愤》(陆游)35.《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6.《永遇乐》(辛弃疾)37.《菩萨蛮》(辛弃疾)38.《青玉案》(辛弃疾)39.《扬州慢》(姜夔)40.《长亭送别》(王实甫)《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绥、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适用地区:江苏、湖北,背诵篇目60篇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
2.《劝学》(《荀子》)
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
6.《阿房宫赋》(杜牧)
7.《六国论》(苏洵)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赤壁赋》(苏轼)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选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报任安书》(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
5.《陈情表》(李密)
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诗词曲40篇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氓《诗经》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5.《短歌行》(曹操)
6.《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
13.《燕歌行》(高适)
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石头城》(刘禹锡)19.《李凭箜篌引》(李贺)
20.《菩萨蛮》(温庭筠)
21.《锦瑟》(李商隐)
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3.《望海潮》(柳永)
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7.《登快阁》(黄庭坚)
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0.《声声慢》(李清照)
31.《书愤》(陆游)
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9.《长亭送别》(王实甫)
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论语》十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李白诗喜用“清酒”,如其《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诗常用“浊酒”,如其《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清一浊,可看出二人现实境遇和生命情怀的不同,清浊之殊,恰是仙圣之别。
2.王充《论衡》中有言:“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八个字与之意思相近。
3.唐代马总在《意林》中写道:“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同样的意思,荀子在《劝学》中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表达。
4.《中庸》中写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同样的意思,荀子在《劝学》中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表达。
5.《庄子·秋水》篇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逍遥游》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6.李商隐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些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7.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精神与其《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
8.中国古典诗词中多有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又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均包含此哲理。
10.真正的爱情可以超越时间,正如秦观《鹊桥仙》所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友情可以跨越空间,正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1.黄庭坚诗云:“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此与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12.大部分人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但少部分人却能做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
13.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两句与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相近的哲理。
14.苏轼《水调歌头》中“把酒问青天”一句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无论是句式结构上还是内容上均有异曲同工之处。
15.王国维《采桑子》写道:“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此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在语义上有高度相似之处。
16.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写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着同样的感慨:“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7.由琼瑶填词的歌曲《在水一方》中有句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其明显脱胎于《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8.秦观《江城子》写道:“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其与李煜《虞美人》一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为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
19.《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渊明的《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与此表达意思极为相近。
20.古人常将自己的情愫寄托于自然之物传达给远方之人。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杜甫《春望》一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可以说是典型的“有我之境”。
22.古诗中多有以浪漫主义手法写雪的名句,如李白的《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宋张元的《咏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23.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两句系从屈原《离骚》中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脱胎而来。
24.《吕氏春秋》有言:“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何出此言?对此,我们可以用韩愈《马说》中的话回答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5.古人对“反省”这一品质多有推崇,如《颜氏家训》中的“夜觉晓非,今悔昨失”,再如《论语》中曾子说过的“吾日三省吾身”。
26.西汉刘向说过:“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与之类似的一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27.对友谊这一问题,东晋葛洪认为“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此与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观点相近。
28.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与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可谓异曲同工。
29.面对别离,有人会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之,比如王昌龄写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0.屈原在《橘颂》中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表达了自己的节操,此语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
3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论语》中孔子两次说过类似的话,一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过:“闻善而慕,知过而惧。”《论语?述而》中与之表意类似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3.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泊秦淮》中与之内蕴相近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4.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35.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然而事实也非绝对如此,比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就描写过百余条鱼儿在潭中“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情景。
36.陕西省武功县南的太白山险峻高耸,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之说,李白在《蜀道难》中进一步夸张为“连峰去天不盈尺”。
37.旧社会多有不公之处,富贵者“十指不沾泥”,却可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而“遍身罗绮者”也“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白居易在《观刈麦》也感慨“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38.王维《老将行》中写道:“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辛弃疾《永遇乐》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9.《琵琶行》中有“门前冷落鞍马稀”之句,其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门庭若市”一句呈现的境况恰恰相反。
40.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一句。
41.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布衾多年冷似铁”、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狐裘不暖锦衾薄”的相似体会。
42.《吕氏春秋》有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两句与其表意相近。
43.《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有些音乐的感染力之强,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是另一力证。
44.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率80万大军远征东晋,曾意气风发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其实,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之威势也不遑多让,从苏轼《赤壁赋》中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即可见一斑。
45.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从《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可看出杜牧的观点大异于孟子。
46.大唐盛世之时的长安,是“千门重万户”的繁华之所,是“水边多丽人”的温柔之乡,但经安史之乱,在杜甫《春望》中已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7.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与其另一名篇《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表意相近。
48.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云:“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沈德潜所点评的即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
49.宋太祖赵匡胤《咏初日》:“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写景炼意,与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相似,但不及王诗自然、优美。
50.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化出的名句。
51.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中的“可怜白发生”与陆游《陇头水》中的“报国欲死无战场”可以说表达了相近的报国无门、英雄迟暮的悲慨。
5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与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采用了同样艺术手法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3.李白在《行路难(其二)》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他的《行路难(其一)》中也有着类似的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54.李白在《行路难(其三)》中写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但他的《行路难(其一)》中的举止却似与此观点相左: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55.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其《饮酒》中与之有相近意境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6.杜牧笔下曾繁华无比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变而为“烽火扬州路”,可见战争之残酷。
57.辛弃疾对孙权极为推崇,其《南乡子》中曾引用曹操之语“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其《永遇乐》中也有提及: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8.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出的才华推崇备至,但杜牧在《赤壁》中却认为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即可看出杜牧的观点。
59.曹操笔下的大海常是其浩瀚胸怀的象征,如《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再如其《观沧海》中的想象之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0.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出了梅花的傲然不屈,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写出了花的奉献精神,两者均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61.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水龙吟》)、“醉里挑灯看剑”(《破阵子》),其实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沙场搏杀的将军和一个功夫高手的本能。
6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之句,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与其表意相近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3.读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让人极易联想到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4.歌曲《友谊之光》:“说有万里山,隔阻两地遥,不需见面,心中也知晓,友谊改不了。”其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相近的友谊观。
6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与“杏花春雨江南”属于同一美学范畴的一句是“小桥流水人家”。
66.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情感基调上有着高度的一致。
67.“青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再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68.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也有着相近的感慨。
69.王国维《蝶恋花》中写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一句与之表意相近。
70.李商隐《无题》中与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所写之景极为相近的一句是:东风无力百花残。
71.对于人生之路,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直言:“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则以隐喻道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处事淡然的态度。《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正是对其最好的注解。
73.李白受南朝诗人鲍照影响很大。其《行路难》(其一)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明显有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影子。
7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与陶渊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其《记承天寺夜游》中与之表意相近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胡琴琵琶与羌笛”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均提及了古代的弦乐器。
77.秋瑾《鹧鸪天》中有“夜夜龙泉壁上鸣”之句,其中大有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影子。
78.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秦朝的恐怖高压政策使天下百姓“不敢言而敢怒”,与之相反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齐威王却宣布“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可得到奖赏。
79.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起舞弄清影”一句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来。
80.“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出自元代张鸣善《普天乐·咏世》,苏轼《水调歌头》中与之表意相近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81.苏轼《水调歌头》中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内容与境界上均高度相近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2.《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运用了同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是:左牵黄,右擎苍。
8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所描述景色极为相似的句子是“愁云惨淡万里凝”。
8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柳中庸《征人怨》中“三春白雪归青冢”所展现的气候特征极为相似的句子是“胡天八月即飞雪”。
85.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浅草才能没马蹄”均写到了草,且都籍此巧妙传达出了时令。
86.苏轼《卜算子》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李煜《相见欢》中与之意境极为相近的句子是: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87.苏轼《赤壁赋》中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与《水调歌头》中的“月有阴晴圆缺”,都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88.对先贤而言,物质的贫困之于精神追求无足道哉。颜回居于陋巷,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刘禹锡身处陋室却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宋濂着旧袍破衣立于衣着光鲜的同学间毫无艳羡,反而认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89.《琵琶行》一诗中,琵琶女自言:“暮去朝来颜色故。”同样的意思,《氓》当中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八字来表达。
90.《劝学》中与《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表意相近的一句是:(故)木受绳则直。
91.古诗文当中多有对“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难》中的“扪参历井仰胁息”,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徘徊于斗牛之间”。
92.晏殊《浣溪沙》中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
93.晏殊《浣溪沙》中化用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的句子是:去年天气旧亭台。
94.晏殊《浣溪沙》中与汉乐府《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表意相近的一句是:夕阳西下几时回。
95.同为写落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给人以绚丽优美之感,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则给人以惋惜怅惆之感。
96.晏殊《浣溪沙》中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9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赤壁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98.风有大小之别,既有肆虐的狂风,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也有宜人的和风,如苏轼《赤壁赋》中所写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99.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黄庭坚在《鄂州南楼书事》中写道“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苏轼《赤壁赋》中认为面对清风明月只要不闭目塞耳,即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三人观点可谓一致。
.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赤壁赋》中的“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表现了与之相近的情怀。
.明代杨慎《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有《赤壁赋》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影子。
.读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令人想到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猿啼”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
.《小石潭记》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和《记承天寺夜游》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了景物的“影”。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写道:“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其《前出师表》中与之相近的表达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诸葛亮《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均提及了诸葛亮未仕前的隐居之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春草初萌时的特点,大得王维“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之意趣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音乐之于宴饮,有人认为必不可少,比如《琵琶行》中,白居易送别友人之时就因“举酒欲饮无管弦”而“醉不成欢”;而有人则认为并非必要,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就直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句所写与《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寡民”之境相近。
.农民一年之中多是在繁忙劳作中度过的,翁卷《乡村四月》中就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白居易《观刈麦》中也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读郦道元《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常常会让我们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在《剑阁赋》中写道:“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其《蜀道难》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长相思》(其一)中有“美人如花隔云端”之句,苏轼《赤壁赋》中与之意近的一句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干支纪年法与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两种纪年法。前者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中的“丙辰中秋”;后者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苏轼《赤壁赋》结尾处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与其《水调歌头》词前小序中的“欢饮达旦”一句所描绘情景相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在乐观旷达者看来,人至暮年仍可积极进取,老当益壮,老有所为。
.唐朝中期的陆参《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句法上明显有其影子。
.《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唐初名臣马周对唐太宗说过:“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杜牧《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议论与其一脉相承。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言《阿房宫赋》写作之由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故可推知,《阿房宫赋》中最能体现其写作目的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老子曾说:“大音希声”。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就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与“莼鲈之思”这一典故表意大体相反。
.古谚中有“学无先后,达者为先”一说,韩愈《师说》中也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落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如李煜《浪淘沙令》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之表意相近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白朴《天净沙·秋》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比如前者中的“轻烟老树寒鸦”一句与后者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最后有一句话:“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可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建议的“亲贤臣,远小人”才是正确的为君之道。
.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都是写愁的名句,但前者侧重写愁之绵长,后者侧重写愁之沉重。
.李白《长干行》开篇:“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此与《氓》一诗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境相近。
.南宋无门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所表意近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END——
注: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欢迎分享推荐给身边的家长和学生,让更多人受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