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考制度
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
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朱熹、王阳明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
至圣先师孔子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自隋唐以来实行的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仕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
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两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欧美人认为,科举比当时他们‘领导说了算’、‘世袭’等用人模式先进、公平,中国的科举优点多多,至少使官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西方当时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内容在长期时间内呆板、重复、单调,《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千百年来的必考科目,
而西方不同,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内容丰富而又科学,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书本上死记硬背的东西。
中国科举考试
此外,据倪方六介绍,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
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甚至将其与民主联系起来:“有什么能比像这样以提供全体‘公平机会的鼓励’更真正民主的呢?中国这种真正民主政治在世界各国中处于无与伦比的地位。”
平等与民主的中国考试制度
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
丁韪良年10月,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第五大发明”。
他说:“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进士及第
中国是文官制度的发源国,为世界现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典范,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古老中华帝国长期充满活力,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科举制度功不可没。
孔子说过:“学也,禄在其中矣。”其意思是学道也可得禄食,也可以理解为有学问或者学业优洽,禄位就在其中。
王阳明在南赣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也倡导以才选官。《荀子·大略》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也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而做官的人则必须要去学习,重视学习是从政的先决条件。这与“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相当接近。
《汉书·食货志》将四民社会中的“士”界定为“学以居位曰士”,就是说要有学识、学问才可能成为四民之首的士。
袁世凯考不上秀才,遂痛恨科举。
袁世凯
年袁世凯之所以在新政复奏中提出用实科彻底取代旧科举的主张,就颇因张之洞的助推之力。随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出三科递减科举方案,也受到陶模、袁世凯的“启发”。刘坤一去世后,袁世凯旧事重提,拟订三科递减奏折,会同张之洞于年陈奏,遭到王文韶以下诸多京官的强烈抵制。当年张之洞进京,努力半载,最终实现了三科递减方案。故年至年的三科递减一事,出头在袁世凯,达成却是张之洞。
光绪二年(),袁世凯应考陈州府试,被知府吴重熹取为“案首”(第一名),项城时年十七岁。按清代秀才三试之制,府考过后再通过院考即成为官学生员,也就是秀才(详见本人《清代三试秀才》一文)。袁项城名列府考案首成绩优异,若无极意外情形,取得秀才功名可谓板上钉钉。恰在这当口儿,出现了一位改变袁项城一生命运者。此人就是清末重臣,名头颇响的军机大臣瞿鸿禨。
其时瞿鸿禨只是一位翰林院翰林。他在翰林大考中成绩优异,荣登一等第二名,朝廷遂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外放他任河南学政。京官外放一省学政,身份虽然显贵,却不一定是高官。如翰林院编修瞿鸿禨,秩俸仅是正七品。清代各省对新任学政向有“棚规”之例。所谓棚规就是各府县赠送省学政的贽敬,俗称份子钱。河南棚规以五品作为标准,五品官以上赠与大棚规,以下为小棚规,其银两数额例有差等。瞿鸿禨到任河南,先主持归德府岁考。归德知府未循旧例,给七品瞿编修赠送了五品以上大棚规。
瞿鸿禨随后到陈州府(辖项城县),对知府吴重熹态度轻慢。吴重熹为山东望族,居官甚久老于世故。二十多岁的瞿鸿禨对他礼数不周,吴重熹怒甚,便送以小棚规。小棚规原本就是定例,吴重熹觉得不解气,又派人知会其他各府亦照小棚规办理。瞿鸿禨闻知,甚恨吴重熹。然而陈州府岁考已毕,瞿鸿禨心中虽恨,却暂时无奈何。
瞿鸿禨
不久,学政主持的院考科试开始,瞿鸿禨终于等来机会还以颜色,对吴重熹施以报复。瞿鸿禨决定,凡吴重熹所录取的陈州府案首一律革去,不准进入官学。项城县案首袁世凯遭到殃及,到手的秀才功名瞬间化作泡影,终使他未能踏上科举正途。
府试案首离秀才功名仅一步之遥,却止于官场个人恩怨。惜乎袁项城没有念书人的命,平白无故吃了瞿鸿禨挂络儿,遂弃学从军投身行伍。河南项城随即少了一名秀才,三十六年后却出了一位大总统。袁、瞿由此存下嫌隙过节儿,以致二人入职枢府同为军机而势不两立。后来吴重熹以江南布政使升任电政大臣及河南巡抚,皆系袁世凯援引力荐所得。袁项城算是知恩图报。
大清帝国废科举操之过急,遂亡天下。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一千多年以来中国读书人步入仕途的通道被断绝,而士大夫阶层从此也彻底颠覆,文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大为下降,有些读书人更是因此遭遇生存危机!面对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这些读书人会选择怎样的出路呢?
清朝废除科考,正值新军编练火热时期!由于新军之中有着众多的军官空缺,而且俸禄也是相当可观,因此很多苦无门路的读书人索性投笔从戎,加入新军之中。
共进会和文学社发动了武昌起义
废止科举无疑摧毁了清王朝的政权基础,使政治和文化同时失序。政治上的失序表现为,政府失去了笼络人才的极佳手段,而士子也不再围绕科举谋出路,政治与教育分离,政府与民众离析,士子由趋附政权变而叛离政权,危及旧有的统治秩序。
这样,科举制度的“武功”全废掉了,整个国家社会就像散了架的风筝下坠。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第六年,清朝就灭亡了。
范进中举必竟是属于特例
科举停废之后,新式学堂迅速增加,大量的人员出国尤其是去日本留学,中国教育很快从传统东方模式脱胎换骨转变为近代西方模式。因此,从教育视角考察废科举制的影响,较容易看到积极的方面。而从其他方面观察,随着废科举后传统礼教和秩序的瓦解,造成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化失衡等后果,使今人在评价废科举的影响时,看法更为多元。
清末民国时期,从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人物到杜亚泉、胡适、钱穆等学者,对废科举都进行过反思,甚至直接提出为科举制平反。
穷文富武读书高考是寒门子弟惟一的阶级上升通道
美国学者罗兹曼认为: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科举制在年被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
孙武子文章千年事,功名转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