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第1课ldquo百家争鸣rdq
导入: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候
必修一政治:民主化专制--人民当家作主、法制化;
必修二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工场---工厂、全球化、城市化;
必修三文化:科学化和通俗化(大众化)
课本目录---八个单元按传统分法:中国/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单元导读: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1)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3,4)
“百家争鸣”的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家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善辩成名、纵横、杂、农、小说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东汉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
三教:儒佛道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百家争鸣”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领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领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受到各诸侯统治者的重用。孔子讲学图
(4)思想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变化。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反映当时社会大变革。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黄河
名片:靓名、时期、国籍、职称(家)、著作、荣誉
1.儒家学派
(1)春秋时期:孔子
A、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享年73岁。出身没落贵族,担任过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屡遭冷遇。于是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万世师表”“至圣”“六经”乐经缺“七十二贤”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①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②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③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祥熙
B、孔子的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
1.政治思想:
核心:“仁”(含义:即“爱人”,“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苛政猛于虎
儒家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
实现“仁”的方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
“克已复礼”(对自己)周礼,保守
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yi(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
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两个学生问应不应该马上去做
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④整理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
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局限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当时天下大乱,不符合诸侯争霸需要
(2)战国时期: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
1.政治主张:“仁政”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人性论:“性本善”论小孩掉水里孟母三迁
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4.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语录: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3)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的思想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2.“性恶论”与礼乐教化
同: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3.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3.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局限性: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扼杀人性
2道家道教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孔子请教刚柔,牙齿舌头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老子的思想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
(2)庄子—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齐物---逍遥
庄周梦蝶: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我是蝴蝶,蝴蝶是我。这就是“齐物”。(齐物:万物齐一,没有区别。)
庄子成语知多少?朝三暮四薪火相传成者英雄败者贼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标新立异呆若木鸡明镜止水寿长辱多螳臂挡车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以貌取人
······
3、法家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一前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守株待兔
(2)“以法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法、术、势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先秦时期法家主张的理学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
4、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主张:兼爱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节俭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
尚贤
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重农抑商、生产力壮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老子、庄子、孔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孟子、荀子、韩非子
代表小生产者的:墨子小明考试不及格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思考: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国家?为什么?
重用法家
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2788.html